康熙收复台湾真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关于康熙收复台湾历史上是这么说的,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兵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而成为百世流芳的民族英雄 。而定鼎中原的清王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必须从意欲独立于国家版图之外的郑氏割据政权手里再次收取台湾 。为此,大清和郑氏集团进行了几十年的斗争 。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始而招抚,招抚不成而征剿 。剿抚之下,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而康熙帝不以胜者自骄,下令厚葬郑成功父子并盛赞郑氏一家为“海外孤忠” 。
当然以上是官方的说法,当然是主流思想,维护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但是小编不这么认为,如果当时是汉人的朝廷,有可能说是维护国家统一,但是满族入主中原,对于他来讲是没有国家的,他在建立他的国家,所以也谈不上说收复台湾,国家就真正统一了 。
而且,在施琅收复台湾以后,康熙曾考虑过:宜迁其人,宜弃其地,也就是把人迁回来,台湾就不要了,说明康熙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台湾这个地方 。而只是想要这里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要这里的人呢,我们要看一下他的前因后果 。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 。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 。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 。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 。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 。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
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 。清王朝三藩未除,经济不稳,无力用兵海上 。而台湾郑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且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 。康熙亲政后,刑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 。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 。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 。
【康熙收复台湾真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 。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 。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 。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 。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 。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 。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
决策选将不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土爽嗣位 。清廷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人很多 。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底定海疆” 。
由上面的前因后果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康熙一开始只是想让台湾称臣,也就是让郑氏臣服就可,甚至还可以封“八闽王”,但是郑经没有同意,一方面他在台湾凝聚人心主要靠的还是反清复明,并且岛上还有明朝的王爷 。而康熙经过一件事之后,才真正的下定决心收复台湾,那就是发生了三藩之乱,郑经和三藩一度联手,搞得康熙都想迁都,康熙这才发现原来这里还是汉家的地方,我大清始终是外来的,在大清统治范围内,如果有一个地方还在反清复明,那么清朝就永无宁日,因此消灭反清复明的力量,这才是康熙收复台湾的真正决心,收复台湾也只是要让这些人剃发易服,归于大清统治而已 。
其实康熙收复台湾一方面是想要保持领土完整,但是更多的原因可能是想要证明自己是中国的主人 。作为满族入侵,其实康熙这个皇帝做的也是有几分心虚的,再加之郑氏家族一直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所以康熙才想在收复台湾的同时消灭反对势力 。
推荐阅读
- 清朝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何被康熙发配盛京?
- 康熙养女固伦纯禧公主简介 固伦纯禧公主丈夫是谁
- 康熙的九妃连珠与八嫔临御 康熙的妃嫔有哪些?
- 清宫秘史 揭秘纳兰容若真的暗恋康熙的妃子吗?
- 中国武侠小说中十种历史人物 金庸最偏爱康熙
- 为何鳌拜被擒并不是康熙厉害而是鳌拜太菜?
- 康熙宠爱惠妃吗?惠妃与康熙皇帝的子女
- 康熙停朝五日 只为这个当了一天皇后的女人
- 清朝康熙年间的“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 清初疑案 康熙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孝庄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