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热闹说三国”之乱世义侠太史慈( 三 )


尽管大材小用,可太史慈还是差点改变历史 。在一次侦察行动中,他正与孙策撞个正着——当时他只有一个骑兵跟随,而孙策那边有从骑十三,而且都是韩当、宋谦、黄盖等响当当的战将 。太史慈可是一点不怵,上去就打算“擒贼擒王”,偏偏孙策也是年轻气盛的“小霸王”,挺身迎战,上演了精彩的对决好戏 。这一仗对双方来说都相当凶险:“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从这个记载看,应该是缠斗在一起,到了徒手肉搏的地步 。关于结果,《三国志》说没等分出胜负,两边的增援都到了,“于是解散” 。《吴历》却说“慈于神亭战败,为策所执 。”被裴松之指为谬误 。
刘繇被打败,逃往豫章,而太史慈逃到芜湖,领导不肯顺服的军民在山里打起了游击战,后又自称丹杨太守,在泾县建立了根据地,得到当地的山越族人归附,俨然成了抵抗中心 。
他一直从兴平二年打到建安三年(据《资治通鉴》) 。现代人似乎很难理解:他本只是个局外人,却不过朋友情面,帮一下忙也就罢了,可是为何要如此执著呢?其实那个时代的人是很认死理的,一个义字就足够了:从小处说,既然他答应过刘繇要帮忙,必须信守诺言;从大处说,扬州是汉朝的土地,而孙策是逆贼的党羽,抵抗孙策是有道义上的正当性的 。另外,从“州郡之争”开始,太史慈这一辈子都是站在弱者一边抵抗强者,扶危济困,也许在他看来是最正常、也最应该的选择 。
孙策击破割据吴地的严白虎之后,见太史慈渐成气候,不去追刘繇,亲自带兵进攻太史慈的据点泾县 。这一次太史慈终因实力不敌被擒 。
正是不打不相识,孙策一直记得神亭大战中这个强悍的对手,亲自为他解去绑缚,拉着手问他:如果在神亭我被你抓了,你会怎么处置我?太史慈还那么硬气,说:“那就不好说了 。”孙策呵呵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咱们一块干吧 。这句话是客套还是许愿?可能都有——至少在表面上,孙策不把他看作一个部下,而是一个合作者 。
接下来《三国志》只是说“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过于简略,似乎太史慈很容易就答应归降了 。但《江表传》记载,孙策做了过细的思想工作 。
孙策先是赞叹其有才能,很仗义:“闻卿昔为太守劫州章,赴文举,请诣玄德,皆有烈义,天下智士也”,但是“所托未得其人”,所以才能不得发挥,接着表白自己不是记仇的人,“射钩斩袪,古人不嫌 。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 。”甚至说了这样的话:“龙欲腾翥,先阶尺木者也 。”——你是人中之龙,但是腾飞总要有个起点,我这块“尺木”可以给你当个跳板 。
最有趣的,是孙策还要给自己入侵行为作个解释:“刘繇过去指责我跟逆贼袁术勾结,进攻汉朝的庐江,这么说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我父亲死后,手下兵数千人,都在袁术那里 。我为了创立自己的事业,不得不为袁术打工;既然受人指派,就不得不指哪打哪;但袁术后来不遵臣节,自弃作邪僭事,我劝谏他不听,所以我不得不跟他划清界限 。”
在这段话里,孙策先是三个“不得不”,把自己完全摘干净:侵略责任归于袁术;又用一个“与叛逆决裂”的漂亮理由,解释了为什么由他独享胜利果实 。居然还表示:“今刘繇丧亡(刘繇病死,《三国志》说是在太史慈投降以后,但从《江表传》的这段记载看,应该是之前或者几乎同时),恨不及其生时与共论辩 。”流露出一副死无对证、有冤没处诉的委屈 。
其实耐人寻味的,不是孙策是怎么说的,而是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按说,这个英武的少年英雄本不该如此在乎“政治上正确”的 。显然,他认为要争取太史慈的支持,他就必须要为自己鸠占鹊巢的行为找一个说得过去的“大义名分” 。
孙策确是英雄,不但毫无胜利者的骄横,还这样推心置腹,由不得吃软不吃硬的太史慈感动,表示听命 。于是孙策提出:希望太史慈跑一趟豫章,探视一下刘繇的儿子,看看他还有没有一些支持者;再观察一下豫章太守华歆的虚实,当然,孙策更重视的,是刘繇留下的那一万多残余部队,他要太史慈“宣孤意于其部曲”:来去自由,既往不咎 。“乐来者便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 。还爽快地表示:带多少部队去,由你说了算 。
太史慈立刻答应:“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待遇过望 。古人报生以死,期于尽节,没而后已 。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自足以往还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