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新婚之夜发生了什么 第二天他的脸竟被染青( 二 )
王鹤照说因为鲁迅第二天早晨不高兴 , “当时照老例新婚夫妇是要去老台门拜祠堂的 , 但鲁迅先生没有去” 。鲁迅即便没有拜老台门 , 依照老例 , 新婚第二天也还是有许多繁琐的仪式:
首先是“送子” , 天甫破晓 , 新娘盥洗完毕 , 吹手站在门外唱吉词 , 老嫚把一对木制的红衣绿裤的小人儿端进来 , 摆放在新娘床上 , 说:“官官来了 。”一面向新娘道喜 , 讨赏封 。
一起吃饭 , 自然也只是一个仪式而已 。之后要“上庙” , 新夫妇坐着轿 , 老嫂、吹手跟在轿后 , 先到当坊“土谷祠”参拜 , 照例还要再到宗祠去参拜祖先 。
当天上午要“拜三朝” , 在大厅里供两桌十碗头的羹饭 , 家中男女老少拜完后 , 新郎新娘并肩而拜 。然后“行相见礼” , 依次按辈分拜族中长辈 , 与平辈彼此行礼 , 最后接受小辈的拜礼 。
新婚夫妇一般在第三天要“回门” , 亦叫“转郎” , 新夫妇往女家回门 , 在老嫂、吹手的簇拥下 , 坐轿来到女家 , 至大厅拜女家祖先 , 参拜岳父岳母等等 。之后 , 还要请新郎进入内房 , 坐在岳母身旁听她致照例的“八句头” , 八句头说完后新夫妇才辞别上轿 。
鲁迅“回门”一事 , 朱家房客陈文焕曾回忆道:“我10岁光景 , 听一个名叫刘和尚的泥水作讲起 , 说:‘朱家姑爷来回门 , 没有辫子的 , 大家很好奇 , 我也赶去看热闹 。’”刘和尚讲的“朱家姑爷”就是鲁迅 , 在当时剪掉辫子简直是特大号新闻 , 因此引来不少围观者看热闹 。
虽然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 , 可是新婚燕尔他却做得很决绝 , 搬出新房 , 睡到了母亲的房中 。我们不知道新婚之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 鲁迅为什么会这么失望 。对此 , 周建人的解释是因为朱安既不识字 , 也没有放足:“结婚以后 , 我大哥发现新娘子既不识字 , 也没有放足 , 他以前写来的信 , 统统都是白写 , 新娘名叫朱安 , 是玉田叔祖母的内侄女 , 媒人又是谦婶 , 她们婆媳俩和我母亲都是极要好的 , 总认为媒妁之言靠不住 , 自己人总是靠得住的 , 既然答应这样一个极起码的要求 , 也一定会去做的 , 而且也不难做到的 , 谁知会全盘落空呢?”可是按照周冠五的回忆 , 朱安拒绝读书、放足 , 这都事先告知过远在日本的鲁迅 , 他不可能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
周作人则说“新人极为矮小 , 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 。从照片来看 , 朱安的身材确实偏于矮小 , 但鲁迅不喜欢她 , 肯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这婚事是母亲安排的 , 他只能默默承受 。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 , 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 , 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 , 曾被许多人引用 , 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 , 只有供养的义务 。
因为“母亲”(其实是母亲所代表的社会和家族)的要求 , 鲁迅被迫成为“礼物”的接受者 。据孙伏园说 , 鲁迅虽然当新郎 , 穿靴 , 穿袍 , 戴红缨帽子 , 一切都照办 。但那时他心中已打好主意:“结婚前一切我听你做主 , 结婚后一切我自己做主 , 那时你们可得听我的 。”很明显 , 鲁迅将朱安仅仅视为一件礼物 , 作为接受者 , 只要接受了礼物 , 那么就随便他怎么安置这件礼物了 。从这一点说 , 他还是个主动者 。
可惜的是 , 作为“礼物”的朱安本人是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的 。婚后第四天 , 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 , 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没有人提到 , 朱安在这新婚的三四天里是怎么熬过来的 。不知她是一动不动呆坐在新房里呢?还是一边垂泪 , 一边听那些过来人现身说法 , 教她如何慢慢熬出头?也许 , 就是在那一刻 , 她想到自己就像一只蜗牛 , 只要慢慢爬 , 慢慢熬 , 总能等到周家少爷回心转意的那一天 。
推荐阅读
- 大文豪鲁迅笔下白描的豆腐西施有多酷?
- 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新婚之夜新娘的落红?
- 鲁迅为何不在辛亥革命阵营中?鲁迅与辛亥革命
- 鲁迅为何和他弟弟周作人断交?
- 校长蔡元培为什么要请鲁迅来设计北大校徽
- 林语堂、鲁迅曾在日记中互指对方为“神经病”
- 附图 萧伯纳与鲁迅、宋庆龄等七人照的故事
- 鲁迅死亡或与日本有关?鲁迅究竟怎么死的
- 鲁迅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鲁迅写的小说有哪些
- 鲁迅死后楠木棺材和墓地谁送的 丧礼主办人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