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新婚之夜发生了什么 第二天他的脸竟被染青( 三 )


【鲁迅新婚之夜发生了什么 第二天他的脸竟被染青】出售鲁迅藏书事件
自母亲去世后 , 当时已经附逆的周作人担负着长嫂的部分费用 , 最初是每月100元 , 随着物价的上升而涨到150元、200元 。对于收周作人的这笔钱 , 朱安内心并不情愿 , 而且这笔钱也很难维持起码的生活 , 她的生活贫困至极 。因此 , 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议 , 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 。周作人令北京图书馆开列了藏书目录 , 准备委托来薰阁出售 。
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国报》刊登了这一信息 , 许广平闻悉 , 忧心如焚 , 立即给久未通音信的朱安写了信 , 加以阻止 。信中指出:“……就望你千万不要卖书 , 好好保存他的东西 , 给大家留个纪念 , 也是我们对鲁迅先生死后应尽的责任 。请你收到此信 , 快快回音 , 详细告诉我你的意见和生活最低限度所需 , 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顾你 , 请你相信我的诚意 。”
同时 , 许广平委托律师在9月10日的《申报》上发表申明:“按鲁迅先生终身从事文化事业 , 死后举国哀悼 , 故其一切遗物 , 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 , 以备国人纪念 。况就法律言 , 遗产在未分割前为公同共有物 , 不得单独处分 , 否则不能生效 , 律有明文规定 。如鲁迅先生在平家属确有私擅出售遗产事实 , 广平等决不承认 。”
听闻朱安打算出售鲁迅藏书的消息 , 住在上海的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也感到自己有责任阻止此事 , 他给在北京的朱安写了信 , 但可能这封信没有保存下来 , 我们只能从朱安请人代笔的回信里体会到内山先生的一片苦心 。信中说:“我侍候婆婆三十八年 , 送老归山 , 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 , 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 , 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 , 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 , 我也仍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很可宝贵的 , 无奈一天一天的生活压迫 , 比信用名誉更要严重 , 迫不得已 , 才急其所急 , 卖书还债 , 维持生命 , 倘有一筹可展 , 自然是求之不得 , 又何苦出这种下策呢!”从信中可体会这位毫无谋生能力的老妇人凄凉的晚景 。
得知鲁迅藏书有可能被出售 , 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 , 不仅由许广平、内山完造出面写信阻止 , 该年10月 , 还推举唐弢、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 。这事的经过在唐弢的《〈帝城十日〉解》及《关于周作人》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10月10日他们从上海出发 , 到北平后 , 将书信一一投送 , 一面请赵万里把旧书出售的路子堵死 , 一面访问了宋紫佩 , 10月15日由宋紫佩陪同一起去西三条见到了朱安: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我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 , 天色已近黄昏 , 朱夫人和原来侍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 , 见到我们 , 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 , 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 , 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 。朱夫人身材矮小 , 狭长脸 , 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 , 看去精干 。听说我们来自上海 , 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
宋紫佩说明来意 , 我将上海家属和友好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 。她听了一言不发 。过一会 , 却冲着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 , 要保存 , 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 , 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说着有点激动的样子 。
长期窘迫的生活 , 又加上对上海方面的误会 , 在来客面前 , 朱安的情绪显得很激动 。在困顿的岁月里 , 哪怕是作为“鲁迅的遗物” , 她也被世人长久地遗忘了 。万千辛酸 , 使她发出了这悲怆的呐喊 。其实 , 从她的内心来说 , 一定也不愿意卖掉鲁迅的藏书 , 她之所以同意这么做 , 恐怕也存着这样的心思——希望借此提醒人们她这个“遗物”的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 , 当唐弢将日本宪兵逮捕许广平等的经过告诉她 , 并将海婴的情形说了一遍 , 她的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 。当她听到海婴病已痊愈 , 竟说:大先生就这块肉了 , 为什么不将海婴带到北平 , 让她看看 。于是气氛一转 , 藏书出售问题便也迎刃而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