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之路 从纯仿制到自主研发( 二 )


苏联对华的“两弹”(导弹、核弹)项目援助,主要是帮助中国建设了最早的原子反应堆、浓缩铀工厂、核燃料棒工厂、铀矿和核试验基地,提供了P-2型导弹样品 。后因中苏之间发生政治争吵,苏联于1960年7月中断了“两弹”方面的援助并撤走专家 。不过中国在此前得到了一些核武器制造设备和许多技术援助,还是大大节省了研制时间 。苏联撤退专家后留下的核工厂“半拉子工程”,毕竟比自己白手起家要好得多 。中国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两弹一星”,主要是自力更生的结果,苏联早期的帮助也有着重要作用 。
1961年中苏关系有所缓和,赫鲁晓夫在主动提出中国可延迟还债时,又提供了米格-21战斗机等新装备及其生产技术资料 。不过中苏关系这一度好转为时不久,便因同年11月苏共召开二十二大时中共反对批判斯大林并支持阿尔巴尼亚而再度闹翻 。1962年11月,苏联以古巴导弹危机时中国对其不予支持反而影射抨击为由,在米格-21的技术资料还未最后交齐时停止这一援助项目,对华的军事帮助至此停止 。不过中国军工业通过全面接受和掌握苏联50年代水平的武器装备技术,对奠定国防工业的基础还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当年主管经济工作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在1984年会见苏联老朋友时曾表示,对苏联给予的这些援助,“中国人民都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 。”
自主研制、艰难突破为国家提供了战略威慑力
(1962年至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初苏援断绝,中国的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将近二十年的完全自主研制阶段 。此间中国同苏联逐渐进入敌对状态,同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关系虽由对抗走向缓和,却基本未得到军事技术帮助,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军工企业在近乎封闭状态下靠着自力更生研制武器装备 。
60年代最令国人自豪的军事成就,就是“两弹”(导弹、核弹)的研制成功 。这一项目受苏联撤退专家的影响并不大,是因为中国自己有一批在国外学习回国的顶尖级专家,并且在苏援中断前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全面配套的设备 。中国于1960年研制成国产地对地导弹,1964年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1966年实现了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1967年空投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
【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之路 从纯仿制到自主研发】中国开始“两弹”项目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还都不能独立制造,在此薄弱基础上起步,十几年内就完成了“两弹一星”项目,创造了世界上研制时间最短的跨越式发展奇迹 。当年出于“争气”的鼓劲需要,曾宣传搞尖端武器是“勒紧裤腰带”,其实若仔细计算,中国在“两弹一星”项目上的花费总计只有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只相当于每年国家财政支出的2%和年均国防费的12%,这在世界各大国研究核弹、导弹时又是花费最少的 。
当年中国的尖端武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起点高,从起步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 。中国在接受苏联援助的设备、技术时,一开始就掌握着自主知识产权 。在“文革”的动乱中,从事“两弹”研制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还大都得到保护,使这一项目还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继续发展 。中国在尖端武器方面取得的这些成就,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威慑能力,成为在世界上奠定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 。1970年“两弹一星”项目最后完成,1971年联合国便通过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的“中华民国”代表的决议,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的常规武器研制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消化苏联技术的时期,虽有部分自主创新,却因原有技术基础薄弱而未能实现跨代突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又造成许多科研、生产单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鉴于常规装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拉大,60年代后期中央军委又强调“师团行动骡马化”,出现了指导思想的倒退,军队的训练和许多日常工作也受到很大干扰 。当时许多武器项目的科研指导又出现急躁冒进思想,违反科学规律而按“大会战”方式搞突击 。例如空军同时上马搞歼-8、歼-9、歼-11、歼-12、歼-13,十几年间却没有一种能够定型 。海军虽制造出新型驱逐舰,舰体建好后却迟迟缺少相应的雷达等仪器,十余年后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无数事实证明,国防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应该靠提高全民全军的科学素质来解决,不能依照小农经济的单向思维以短期努力希望一蹴而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