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之路 从纯仿制到自主研发( 三 )
从1964年起,我国半数左右的基本建设费投入了三线建设,在西部原来的偏远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立的军工体系,对改善我国国防工业的布局起到了一定作用 。不过当时实行的是“军民两层皮”的建设模式,军工体系的建设只是单纯投入,没有经济收益,这也使国防科研经费往往难以为继 。由于国防企业只生产军品而不生产民用品,军品援外还以“不当军火商”的精神免费赠送,国防企业日益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 。这样的军工建设模式不仅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也影响了国防工业的自身发展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十几年间,解放军的常规装备在仿苏式基础上几乎未能出现质的突破,原先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大大缩小的差距又重新拉开 。
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在这一阶段的独立探索,经历了种种曲折,虽然步履维艰并走了不少弯路,却毕竟积累了经验,并总结了教训 。通过自身的努力,还锻炼出一支本国自主科研队伍,这又为后来的大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
技术储备、战略调整形成升级跨代的实力
(1979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
1978年末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全新局面 。通过拨乱反正,全军部队和国防科研部门确立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正确发展方向,清算了“左”的错误,我国的军队和国防科研、军工部门通过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开阔了眼界,也迎来了技术上的全面创新发展 。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一些军工部门领导人走出国门,与西欧军工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由此他们痛感自身的差距并增强了追赶的紧迫性 。当时我国的有关部门曾设想过成批购买西欧的先进装备为部队实行换装,如陆军一度准备购买西德的“豹-2”坦克和反坦克炮,海军曾洽购英国的42型驱逐舰并想引进技术改造自己的051驱逐舰,空军则商议购买英国的“鹞”式和法国的“幻影”战斗机,不过西方讲求实利的军工企业家只热衷推销武器成品,不肯转让核心技术,要价之高又令人咋舌 。当时有人计算,如果购买西欧的装备为解放军全面换装需要数百亿美元,若使国内的军工体系再由仿苏式更换为欧美系列花费更要加倍 。
1981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过27亿美元,还要优先满足经济建设,自然不可能再走50年代那种全面引进之路 。何况美国和西欧国家在骨子里仍把中国这个“共产党国家”视为异类,关键性技术控制很严,中国买来武器后在零配件和技术保障上又要受制于人,到头来在政治上也会被“卡脖子” 。曾是中国国防工业奠基人的聂荣臻针对这一情况特别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买来一个国防现代化 。中国领导人通过分析本国情况,认为提高本国军队装备的出路还在于自研,对外交流主要是学习引进技术 。
由于立足于自研为主,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当时国内军工科研在经费大幅压缩的情况下仍有重大进步 。国内军工企业对国外先进武器只少量购买样品,再努力吃透其技术,并以引进的技术改造旧装备 。例如,军工业引进国外航电技术改造了歼-7战斗机,用引进的火控技术改造了59式坦克,都使其战斗力有了跨代升级 。80年代以后军队长期实行了“忍耐”方针,国防费用一再压缩,中国的国防企业对武器则采取多研制、少生产的方式,虽然相当长时间内军队装备没有太大改善,军事科技水平却有了不小的提升 。如1981年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这一技术运用到军事领域便可使一枚导弹分导出多弹头 。1982年常规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1988年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都标志着战略武器水平又有了跨越性发展 。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系列洲际导弹、中程导弹和69-Ⅲ型主战坦克、自行榴弹炮、装甲输送车及歼-8歼击机都参加了检阅 。这些武器的技术标准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有着20年差距,却显示了我国常规兵器研制突破了长期相对停滞的局面而有了质的跨越 。
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军工技术同时,中国军工企业也打开了国外军售市场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便提出,不当军火商不行了 。在1979年,中国以向埃及出售歼-6战机为开端,将武器也作为外销商品推向国际军贸市场,在80年代还取得了不小的销售量 。例如,当时通过引进西方航电设备对歼-7进行改造,向十几个国家出口上千架 。此时出口创汇获得的收益不仅解决了军工企业的经费来源困难,又为下一步的武器研制提供了重要资金,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