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淫昏”妇人指杨贵妃?李白为何这样说
婚姻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我们中国也经常讲一句话:“家和万事兴 。”要想干成事业,家庭内部的和睦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李白有怎样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说,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内心诉求的影响 。李白内心诉求什么呢?即通过婚姻为自己的仕途打开道路 。《李翰林集序》称,李白一生有过四段婚姻,其中有两段在当时来说算是正式的,两段非正式的 。
1.第一段婚姻
入赘许家李白在二十五岁左右出川,开始了自己游历天下的历程 。他的家乡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但李白有着雄心壮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经容纳不下他,所以他要进击天下,用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李白一直很欣赏汉代司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马相如盛赞云梦泽,便慕名前去游览 。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李白到了位于今湖北境内的安陆,恰逢前任宰相许圉师家招上门女婿,李白就来到了许家,娶了许圉师的孙女为妻 。这位许圉师曾在太宗和高宗时期为官,此时已经去世了 。
李白为何要入赘许家呢?毕竟,那个时代盛行大男子主义,虽说唐朝妇女地位高,却也是男权社会下的高 。在男权社会里,入赘被看作丢人的事情 。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赘也一定不是经济原因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李白 资料图
我认为李白极有可能是想依靠许家的实力帮助自己实现抱负 。身为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许家作为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脉资源是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入赘到了许家 。
许氏应该是一个比较贤惠的女性,而且两人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后来李白周游天下的时候,屡次提起夫人挂念他,催促他回家 。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女儿叫平阳,儿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 。虽然入赘许家,但李白内心还是很不安,所以他写诗说:“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少年行》)体现出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换取功名,而非依靠姻亲 。李白和许氏的婚姻维持了十年左右 。后来许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带着一双儿女迁居到今天山东境内的记载,那么许氏去了哪里?估计是去世了 。有人会质疑说,既然去世了为何不见李白写悼亡诗呢?古代诗人每逢亲人病故不是往往有悼亡诗的吗?这个也不奇怪,李白一生著作颇多,但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九百余首,有很多都亡佚了 。而且整个唐朝都是如此 。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印刷术还未普及 。清朝编纂《全唐诗》,费尽心力也不过搜集了不到五万首诗,其中还有一些是伪作 。唐人三百年就写了这么一点诗,平均每年不到两百首?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吧?所以说李白不可能不写悼亡诗,只是没流传下来而已 。
2.第二段婚姻:结识刘氏
许家看起来没能给李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李白带着儿女来到兖州郡瑕丘城,此处距离曲阜很近 。在这里他又和一位姓刘的女子结识,然后住在了一起,这极可能是非正式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这段婚姻时没有用“娶”字 。
这段婚姻后来是不欢而散的 。刘氏与李白之间看起来感情并不好,而且刘氏极有可能瞧不起李白 。因为那时候还盛行官本位主义,做官是最高追求 。刘氏见李白迟迟当不上什么大官,便开始着急了,大概没少夹枪带棒地嘲讽李白 。
李白后来接到皇帝诏书,让他入京担任翰林待诏的时候曾经写过《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一首诗: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这里面用的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很明显是影射刘氏 。“买臣”指的是朱买臣,西汉吴人,家贫却心气高,其妻经常嫌他不务正业 。一日,朱买臣一边担柴走路一边高歌,妻子觉得十分羞耻,不断制止,朱买臣不听,妻子求休妻 。朱买臣说: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多了 。你不要着急,我会给你富贵的 。妻子怒曰:像你这样,早晚一起饿死在沟里,谈何富贵!于是朱买臣被迫放其妻离去 。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群中看到朱买臣背着柴草,见其可怜,便与现任丈夫一起招呼朱买臣吃饭 。
后来朱买臣因献计灭东越国受到汉武帝赏识,拜为会稽太守 。朱买臣怀揣太守印回归郡邸(即各郡在长安的办事处,主要供上计吏使用) 。朱买臣落魄时曾经在此蹭饭,所以群吏均看不起他,无人搭理,自顾自地吃饭 。朱买臣也跟着一起吃饭,偶然露出印绶,有小吏看见大惊,于是报告掾吏,那些高级官吏一听哈哈大笑,都认为不可能 。但是又不放心,所以派人去验看,发现是真的太守印,举座震惊,全体推挤着在庭院中列队拜谒新太守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李白真死于自己的水中捞月吗?他是怎么死的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