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当官有试用期 干不好会被革职乃至杀头

在中国古代 , 实行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 皇帝老子再是明君 , 也是肉体身 , 精力有限 , 即使能长出三头六臂也不够用 , 从知人到善任 , 难一步到位 , 不出丝毫纰漏更是不可能的 , 于是 , “试职”便成为他们选取官员的一种办法和手段 。到唐朝的武则天时期 , “试官”成为一种制度 , 先给一个职位 , 以试其才能 , 让想当官的人进行“试职” , 在做事的过程中证明自己 。
武则天即位后 , 运用了不少选拔治世贤能的方法 , 比如推行《姓氏录》 , 破门阀世俗 , 这打破了门阀世俗 , 使众多过去沉溺于下层的普通地主、寒门俊杰 , 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 , 同时也成为武则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线的得力工具 。武则天选拔治世贤能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科举取士 , 推行“试官”制度 。唐太宗执政23年 , 每年取进士都不过几名至十几名 。到武则天执掌朝政时 , 不仅改变了考试内容 , 还在公元702年首次开创武举 , 招收天下有武艺的人 。而且增加录用人数 。在她执政的五十多年中 , 取进士达一千多人 ,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 。公元690年 , 武则天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 , 以示皇恩 。从此 , 贡生考试都有了殿试 。
【武则天时当官有试用期 干不好会被革职乃至杀头】不仅如此 , 武则天还放手给人官做 。长寿元年(692年)一月初一 , 武则天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 。全部试用 , 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 , 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 。试官自此开始 。当时 , 想为官者 , 不管是九品以下的官吏 , 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 都可以通过自荐 , 请求做官或者升官 。还可以通过他人推荐 , 或者地方推荐 , 做“试官” , 称之为“试用之官” 。既然当官这么容易 , 如果大家做百姓做腻了都去过把官瘾怎么办 , 那国家不是乱了?那不造成用人过滥的问题?在当时 , 曾有一段时间确实出现过这种状况 , 那段时间通过非正式途径当上朝廷官员的人很多 。有个叫沈全交的举人作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 对这种滥封官的现象进行嘲讽:
“补阙连车载 , 拾遗平斗量 , 杷推侍御史 , 碗脱校书郎” 。这是一名名叫张口的人作的一首歌谣 。沈全交在后面用补了两句:“评事不读律 , 博士不寻章 , 面糊存抚使 , 眯目圣神皇” 。前面已在说补阙一车一车地运 , 拾遗满斗满斗地量 , 铁齿耙耧来的侍御史 , 碗筷子脱出的校书郎 。沈全交又在后面火上浇油 , 说什么浆子糊心的存抚使 , 谷糠眯眼的圣神皇 。“抚使”是管理举荐人才的官 , “圣神皇”指的就是武则天 , 武则天当时的尊号就叫“圣神皇帝” , 沈全交居然说她耷拉着眼皮装着没看见 。这不是在诽谤朝廷恶毒攻击武则天吗?奇的是 , 武则天听了此事后 , 居然笑说“但使卿等不滥 , 何虑天下人语?”并无为难沈全交 。
武则天这样说 , 一是她自己的好气量 , 二来她推行“试官”制度也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 , 讲究“宽进严出” 。“试官”者 , 一旦开始了试官 , 在位不作为者或不称职者 , 一经发现 , 轻者革职 , 重者诛杀 。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官爵易得而法纲严峻 , 故人竟为趋进而多陷刑戮 。”因此有想投机为官者 , 或者想过官瘾的浅薄之徒 , 往往上任没几天可能就会脑袋搬了家 , 得拿命来补偿自己所造成的损失 。
真金不怕火炼 , 武则天时期是出现过不少名扬千古的官吏的 , 比如狄仁杰、魏元忠、姚崇、张柬之等 , 都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贤能 , 为大唐盛世做了不少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