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背后的价值追求 人口增长已经成了要务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 , 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 , 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盛世传奇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盛世” , 各有其特点 。但这些“盛世”无一例外的就是自觉的把尊重人民的利益作为施政的主要价值导向 。可以这样说 , “仁爱精神”是历代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创造“盛世”的重要原因 。我们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例 , 来看仁爱的价值导向与盛世之间的关系 。
公元627年 , 李世民登基 , 取年号贞观 。贞观二年 ,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 , 国以人为本 , 人以衣食为本 ,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李世民登基后不久 , 关中大旱三年 , 并且发生蝗灾 , 数十万的百姓吃饭都已经没有着落 , 几十万的流民甚至想冲进皇宫 。当时 , 政府曾希望老百姓打死蝗虫以减少虫灾的影响 。可是当时很多的民众信仰佛教 , 不敢做杀生的事情 。天灾、流民、蝗灾等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 , 一场危及唐朝稳定的大的事变马上就要发生 。这个时候 , 李世民在护卫的保护下接见了流民 , 并发表了讲话 。他说:今天旱灾如此严重 , 再加上蝗灾 , 人民流离失所 , 食不果腹 , 衣不蔽体 , 我李世民对此负有责任 。请乡亲们一定要打死蝗虫 , 尽可能保证粮食的产量 , 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有饭吃 。如果上天要将降灾的话 , 就让我一人承担!然后 , 他一把抓住了几只蝗虫放进嘴巴咀嚼 , 然后告诉乡民:如果打死蝗虫有因果报应 , 那就让朕承担责任 , 蝗虫只管来吃朕的心肝 。李世民听说由于旱灾和蝗灾 , 很多家庭不得已卖掉了孩子 , 便下令用自己的专用财物作为赎金 , 帮助那些贫困的家庭赎回孩子 。
李世民的话 , 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君王 , 在心中都是把仁爱天下视为自己的自觉 。而且在万民的面前 , 自己的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 , 从这个意义上 , 李世民能够创造贞观之治的伟业 , 绝非偶然 。
在施政的过程中 , 他自觉以隋亡为鉴 , 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 , 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 , 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 , 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 , 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 , 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 , 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 不断改进统治方法 , 等等 。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 ,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 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 , 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 , 聆听忠告 , 乐于规劝 , 这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 。唐太宗求谏时态度诚恳 , 方法多样 。对的 , 则加以褒奖;错的 , 也不以委罪 。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 , 他判明是非 , 分清曲直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令其不善者而改之 。大家都知道魏征的例子 。魏征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 , 敢于当面直谏 。有时不免让唐太宗难堪 。但魏征逝世后 , 唐太宗非常难过 , 说“我丧失一面镜子了!” 知人以心 , 信人以贤 , 用人以才 , 待人以礼 , 广罗天下各种人才 , 这就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又一个鲜明的特征 , 同时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为贤明君主的重要标志 。唐太宗坚决反对以人际关系和血缘亲情为标尺来选拔人才 。他注意从新人、疏人 , 甚至敌对营垒中选用许多杰出的文官武将 。著名的政治家 , 忠于职守的当朝重臣魏征 , 就是他从敌对的政治集团中选拔出来以后加以重用的 。“贞观之治”的第三个特征是唐太宗和他统治集团里的重要成员 , 一般都能节制开销 , 收敛私欲 , 精简机构 , 减少赋役 , 反对奢侈 , 杜绝贿赂 , 尽一切可能减轻人民负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