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咏春拳传承历史是怎样的?
1995年至今,梁焕枝先生在《精武》杂志上相继发表了多篇有关古劳咏春拳的文章,如《古劳咏春拳散手22式》、《古劳咏春拳技法心诀》等,使武术界对本门有了新的认识 。1999年5月31日,咏春拳第四代弟子梁挺博士率领印度、匈牙利二国的咏春拳徒子徒孙,以及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往广东鹤山市古劳镇东便村,参观了咏春拳传人梁赞的故居 。为此,施焰雄先生在江门五邑杂志《挚友》上发表了《古劳咏春拳探源》一文 。但文中有几处笔误,个中原因可能是施焰雄先生虽曾在古劳工作,对本门历史略有所闻,但非本门弟子,故资料有些失实 。本人作为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实有责指正 。
本人师承在梁焕枝师兄的文中也有提及,但由于年龄问题,在功力、技击修为方面尚有不足,实不应“班门弄斧”,只是自小受父辈“食饭教儿”,及长大后受师父、本族长辈的教诲,故认为有必要把所知贡献出来 。
咏春拳的源流(古劳咏春拳认祖归宗)
施先生在文中说到:“关于咏春拳的发源地,一直有几种说法:鹤山市古劳说,认为咏春拳源于古劳;佛山人说,咏春拳源于佛山;另有人说源于少林 。”我相信,作为古劳咏春拳的传人,如果听过师门历史,绝不会说“咏春拳源于古劳” 。本人通过参考以下资料及师门历代流传的说法,认为咏春拳源于福建南少林 。
一、永春一门人在《永春、咏春、泳春同出一家》一文中说到:“永春派传统的拜师入门规矩是:装香给祖师位,敬茶给师父 。”武人的祖师位等于人们家中的祖宗神主位那样神圣庄严,因为它显示了其根源所在、宗源所在、继承所在 。
我永春派的祖师位如下:
林少(从右开始)
半永永
点春春
棍历拳
是代本
老先少
到师林
功 宗
夫 派
二、1996年《武林》总174期记载的《彭南与永春拳》一文提到:“1995年9月底,(彭南先生)有幸应‘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95内功秘功技法研讨会’的邀请,前往泉州出席这次盛会,参观了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故乡和纪念馆,拜识了海内外不少武林俊彦,大开眼界,受益不浅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五祖拳’的‘推手’同永春拳的‘手’,技法上竟完全一致;而永春拳的‘八斩刀’、‘六点半棍’与泉州南少林的‘鹤翔刀’和‘丈二长棍’不但基本相同,且技法招式全面 。看来,关于永春拳祖师湖南衡山的一尘庵主,极可能就是福建泉州少林寺于乾隆年间,在天地会武装抗清活动里,被追捕杀戮漏网逃脱的少林武僧之一 。据此,永春拳的源流,盖宗自福建泉州南少林这点当无疑问 。”
三、笔者也研究过“永春白鹤拳”,发现其中很多要点跟咏春拳是相通的 。例如:永春白鹤拳“论出手必先讲子午归中” 。何谓“子午归中”?“子午归中”就是“子午中正” 。身抱(直)四正,总力四配,就是“归中”;鼻脐为正,眼观手尾,气随手出,眼神提现,牙关放宽,就是“子午正矣” 。打拳时,一切运动必须内节硬如铁,外节软如绵,手指如泥,遵循“子午”中线变化 。永春白鹤拳“子午归中”这一特点与咏春拳“守中用中,中线防守,中线进攻”的“中线原理”是一样的 。
永春白鹤拳“论交关接手”中记载:“逢刚则柔,逢柔则刚;遇空则入,遇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内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刚柔相济之巧 。”这也与咏春拳诀“乘空必入,逢膀必闸,以软制硬,以快打慢”及“柔可刚取,刚可柔化”意思是一样的 。
另外,永春白鹤拳也讲究利用“听劲”觉察出敌力的虚实、大小、方向,及时产生新力,放弃无法抵御之力,运用力学之圆弧切线原理,因势利导,以“四两破千斤”之灵巧方法,移动敌身重心,转变敌力方向,变出化解之势,转不利为有利,以小力胜大力,反复循环,顺逆生克,灵活变化,乘时而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身法上要求“身如车轮,手如出箭,开弓顾己,出箭伤人,横来直破,直来横破” 。
永春白鹤拳的平马更与古劳咏春拳之二字拑羊马一样: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于肩,脚尖朝正前方,两膝微屈,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要点:两脚要在同一条横线上,敛臀,收腹,两脚后跟和脚趾要抓地,俗称要“四点金落地” 。古拳谱谓:“内腿收起,外腿放落 。”即要求大腿内侧肌肉要紧张收提,而大腿外侧肌肉有意识地向下松沉 。
总之,永春白鹤拳与古劳咏春拳在文字记录上要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永春白鹤拳有较完整的古拳谱史料记载,而古劳咏春拳的古拳谱多已在20世纪60年代西江大堤古劳围决堤时毁掉,现存的仅是根据老一辈拳师的“口传身授”的总结记录 。但两者均源于福建南少林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