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裹小脚的女人是谁?

在男人们呼喊着“毛发肌肤受之于父母” , 而不肯伤及自己一根毫毛的时候 , 却被一种近乎变态的性心理驱使着 , 口耳相传着女人小脚的千般妙处 。“瘦欲无形 , 看越生怜惜”、“三寸金莲”、“柔若无骨 , 愈亲愈耐摩抚” 。更有人将两只严重变形了的小脚中部所形成的塌陷形容为“两轮弯月” , 实在是处心积虑到极点了 。大儒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把本是男身的观音菩萨化为美丽的女子 , 而且是小足观音:“玉环穿绣扣 , 金莲足下深 。” , 可见明朝的风气对小足是何等着魔!明朝时期男子择偶第一标准就是看女人的脚是否够小 , 男子嫖妓也多玩妓女的一双纤足 , 因此被戏称为逐臭之夫 。
更有甚者 , 清朝有个叫方绚的 , 自称“评花御史” , 又称“香莲博士” 。对古代女子缠足一事从诸多角度和方位予以分题描绘 , 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女子小足的“专着” 。同时 , 它也反映了封建文人和士大夫们对女子“香莲”充满丰富联想意会和封建历史积累的“审美欣赏”、“审美感受”及“审美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品藻》亦可谓是一部“香莲美学”之作 。如此书中《香莲五观》一节说:观水有术 , 必观其澜;观莲有术 , 必观其步 。然小人闲居工于着 , 操此五术 , 攻其无备 , 乃得别戴伪体 , 毕露端倪 。临风;踏梯;下阶;上轿;过桥 。什么意思呢?方大博士说:观察大海有术的人 , 必观察其波涛;观察香莲有术的人 , 必观察其步姿 。然而小人家居无事 , 只会掩盖其坏处而显示其好处 。如果操此五术 , 攻其不备 , 就可“取真去伪” , 使其端倪毕露 。“五术”分别为:临风之步;踏梯子之步;下台阶之步;上轿之步;过桥之步 。这可以说是体现他作为“评花御史”和“香莲博士”水平的一段文字 , 是教给众人在什么时机看女人的小脚可以看到“毕露端倪”的真货 。细想来 , 这“五术”原本是人的脚最无处躲藏的地方 , 方绚对生活观察之细致 , 用心之良苦 , 非常人所能及 。
他在书中把女人小脚按照品相高下做了比较细致的分类:曰“四照莲”(端端正正 , 瘦瘦削削 , 在三四寸之间者);曰“锦边莲”(苗苗条条 , 整整齐齐 , 四寸以上 , 五寸以下的小脚也);曰“衩头莲”(瘦削而更修长的小脚 , 所谓竹笋式者);曰“单叶莲”(瘦长而弯弯的小脚也);曰“佛头莲”(脚背丰满隆起 , 如佛头挽髻 , 所谓菱角式者 , 即江南所称之鹅头脚);曰“穿心莲”(穿里高底鞋者);曰“碧台莲”(穿外高底鞋者);曰“并头莲”(走起路来八字的小脚);曰“并蒂莲”(大拇趾翘起来的小脚);曰“倒垂莲”(鞋跟往后倒的小脚);曰“朝日莲”(用后跟走路的小脚);曰“分香莲”(两条腿往外拐的小脚);曰“同心莲”(两条腿往里拐的小脚);曰“合影莲”(走起路来歪歪斜斜的小脚);曰“缠枝莲”(走起路来成一条线的小脚);曰“千叶莲”(六寸七寸八寸的小脚);曰“玉井莲”(跟船一样的小脚);曰“西番莲”(半路出家之莲 , 或根本没缠过的小脚) 。
如果说前面所说的“五术”是一种了不起的发现 , 那么 , 这“香莲十八名”则称得上是伟大的发明了 , 同时也将小脚文学的成就推向了最高峰 。
而严重跟风的女性们为了这“两朵金莲”所暗含的审美趣味则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受人尊重的朱熹朱老爷子极力倡导缠足 , 认为这是天下大治的基础 , 因为女人缠了足 , 便可做到男女隔离、“授受不亲”、“静处深闺” 。是啊 , 连走路都走不稳了 , 女人岂不就十分“老实”了?然而 , 正如《夜雨秋灯录》所称:“人间最惨的事 , 莫如女子缠足声 , 主之督婢 , 鸨之叱雏 , 惨尤甚焉 。”这种痛苦 , 又有谁去“生怜惜”?曾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英国传教士阿绮波德.立德(也作立德夫人) , 用女性的细腻记录下了缠足的中国女孩的悲惨童年——“在这束脚的三年里 , 中国女孩的童年是最悲惨的 。她们没有欢笑 , ……可怜啊!这些小女孩重重地靠在一根比她们自己还高的拐棍上 , 或是趴在大人的背上 , 或者坐着 , 悲伤地哭泣 。她们的眼睛下面有几道深深的黑线 , 脸庞上有一种特别奇怪的只有与束脚联系起来才能看到的惨白 。她们的母亲通常在床边放着一根长竹竿 , 用这根竹竿帮助站立起来 , 并用来抽打日夜哭叫使家人烦恼的女儿……女儿得到的惟一解脱要么吸食鸦片 , 要么把双脚吊在小木床上以停止血液循环 。中国女孩在束脚的过程中简直是九死一生 。然而更为残酷的是……一些女婴由于其父母的感情受到了束脚的伤放足之艰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