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六大特种兵

特种兵的出现始于二战时期,但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早已不乏“特种兵”的身影,如战国时期的铁鹰锐士、东汉的陷阵营、东晋的北府兵、隋朝的燕云十八骑、唐代的玄甲军、南宋的背嵬军、元代的怯薛军以及明代的蒙骑克星神机营、威震日寇的戚家军,下面就和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
秦国铁鹰锐士 剑术马战步战阵战皆精
“锐士”是战国时秦国经过选拔训练有素的步兵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军力大盛,士兵的战斗力很强 。秦国锐士可以以一敌十魏武卒,《荀子》中曾对秦国军事实力有过高度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当时,步兵以魏国武卒最为精锐,天下呼之为“魏武卒” 。骑战则以赵国的“胡刀骑士”和齐国的“技击骑士”并称精锐 。商鞅变法后,秦国新军在收复河西的大战中横空出世,被天下惊呼为“锐士” 。
据《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军中最小战术单位为伍,由五个士兵组成 。十个伍组成一个屯,由五十名士兵组成 。两个屯组成一个将,由一百名士兵组成 。五个将组成一个主,由五百名士兵组成 。两个主组成一个大将,由一千名士兵组成(此处的大将是秦军建制单位,非指将领) 。军队在作战时,伍、屯、将、主、大将等战术组织联系紧密,配合默契 。以一个伍为例,防守时五名军卒互相保护,进攻时如有人数优势则围攻敌人 。混战时,伍内部兵卒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不会被轻易击破 。
东汉陷阵营
“铠甲具皆精练”每所攻击无不破者陷阵营是东汉末年的一支精锐部队:“将众整齐,每战必克” 。其统帅为吕布帐下的中郎将高顺 。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 。”陷阵营“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故名 “陷阵营” 。据《三国志》记载,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 。备为顺所败 。(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将众整齐,每战必克 。布性决易,所为无常 。顺每谏曰:“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 。误事岂可数乎?”然而,“布知其忠而不能从 。
建安三年,布遂复从袁术,遣顺攻刘备於沛,破之 。曹操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三国志》注释时,曾专门引用《汉末英雄记》的内容,对陷阵营评价颇高 。遗憾的是,吕布不是一个帅才,“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 。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吕布的悲剧,也成为陷阵营这支精兵的悲剧!
东晋北府兵 骁勇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捷
北府兵是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又名北府军 。《晋书·刘牢之传》记载:“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 。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 。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 。”《资治通鉴》也云:“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
隋代燕云十八骑 快如风烈如火以一敌百
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燕云十八骑曾被描绘得神乎其神 。相传,燕云十八骑是由罗成父亲靖边侯罗艺率领的精锐骑兵,总共由十八个人组成,他们腰佩弯刀,脸戴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身披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十八支,同时都配有清一色的圆月弯刀 。燕云十八骑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动 。
据说,当年辽部察哈合台带领辽兵一万人,侵入燕门关抢掠,燕云十八骑暗中偷袭,一夜之间杀其三千多人,察哈合台带领余部逃回大漠,十八骑穷追不舍,一直追至察哈合台的家乡,察哈合台及全族二万余人被诛灭 。此后,辽人都远走戈壁 。再也没敢进犯 。靠山王杨林曾经对燕云十八骑这样评价: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 。燕云十八骑神出鬼没,并且个个都戴着面罩,从来没有人看到过他们的真面目 。靖边侯罗艺死后,燕云十八骑被罗成解散 。然而,也有历史学者认为,燕云十八骑及其故事大多属于“演义” 。
唐代玄甲军 皂衣玄甲势如破竹无坚不摧
玄为黑色,甲即盔甲,玄甲军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锐骑兵部队,士兵身着黑铁盔甲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资治通鉴》一书对于玄甲军有这样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 。每战,世民亲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 。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