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从“无名”到闻名,展锐业绩飞升背后存在哪些科技企业成长范式

观点评论|从“无名”到闻名,展锐业绩飞升背后存在哪些科技企业成长范式
文章图片

随着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 我们正一步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 , 而芯片作为软硬件技术的承载者、数据信息的处理中心 , 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 在近几年中美贸易战背景下 , 受制于人的中国芯片行业格外引人注目 。
数据显示 , 2021年国内芯片企业展锐销售收入117亿元 , 同比增长78% , 其中消费电子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2% , 工业电子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0% 。 展锐业绩高涨 , 以黑马之姿进入人们的视野 , 燃起中国芯片行业的新希望 。
不过 , 笔者实地探访这家公司后发现 , 展锐的业绩也是在过去两三年实现U型反弹 , 此前甚至一度陷入过危机 。 展锐过去曾出现哪些问题 , 又是做了哪些转变业绩才得以飞升 , 其成长又能给科技行业带来哪些经验?
诊断 , 全面诊断 , 查明病因 人生病了需要找医生“望闻问切” , 查明病因 , 才能对症下药 。 企业出现问题 , 也像人一样 , 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 , 才能解决问题 。 2018年末 , 展锐引入了在芯片行业深耕多年的楚庆等人进入管理层 , 从2019年开始了对展锐由上至下、由内至外的全面诊断 。
1.内部:战略“陷阱”与管理“泥潭”
【观点评论|从“无名”到闻名,展锐业绩飞升背后存在哪些科技企业成长范式】一方面 , 展锐在战略上陷入“低端陷阱” 。
此前 , 展锐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 , 且“降低成本”曾是企业理念之一 , 导致企业内部以“卖芯片”、“降低成本”为目的 , 使企业产品陷入“低端陷阱” , 产品只能卖给低端客户群 。
产品低端 , 利润率低 , 造成展锐难以在研发方面高投入;客户结构不健康 , 造成展锐难以及时获取客户对技术方面的新需求 。 “低端陷阱”使展锐陷入持续的技术追随和落后 , 只能做技术能力更差的产品 , 在市场上丧失竞争力 。
另一方面 , 展锐在内部管理上陷入“经营泥潭” 。
展锐内部缺乏决策管理机制 , 没有一个端到端的业务流程存在 , 在质量管理、项目立项、项目管理等方面有大量的流程缺失 , 内部各环节信息传递缓慢 , 像“泥潭”一样迟滞企业的经营效率 , 因而出现决策失误率高、相似项目重复立项、产品质量低下、内部资源浪费等问题 。
2.外部:未能抵消行业转向“离心力”
时代的发展中往往隐藏着战略转折点 , 这些战略转折点能改变行业的发展方向 , 并在转向中对行业内企业产生极大的离心力 。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找准行业转向 , 投入资源增加企业实力抵消离心力 , 就会被甩出赛道 , 就此沉沦 。
例如柯达在胶片相机转向数码相机时被“甩飞” , 腾讯利用微信成功由PC互联网时代转向移动互联网时代 。
在3G转向4G、功能机转向智能机时代之际 , 市场对于手机主芯片的要求发生质变 。 消费者对于手机从最基本的通信需求 , 转向上网、游戏、影视等多方面需求 , 对于手机主芯片的关注点也由通信功能转向性能、质量、可靠性等高要求 。
展锐曾在功能机时代创下市场辉煌 , 但未及时注意到市场变化 。 行业转向产生的“离心力”将展锐甩飞出去 , 造成了展锐在4G、5G技术上的落后 , 在智能机主市场缺席 。
其实展锐没能注意到市场环境的变化 , 与内部陷入“低端陷阱”、决策管理失误率高也有关系 , 2019年以前的展锐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
治疗 , 大刀阔斧 , 刮骨疗毒 查明病因之后就是对症下药 , 对于企业内部及市场环境出现的问题 , 展锐对自己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刮骨疗毒” 。
首先在战略上 , 从芯片行业本质出发 , 对自身进行了重新定位—— “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 , 识别和明确了自身的产业责任:做好生态“土壤” , 一方面要为产业提供先进技术 , 另一方面要帮助产业拓展新的空间 , 为产业进军新业务提供支持 。
观点评论|从“无名”到闻名,展锐业绩飞升背后存在哪些科技企业成长范式
文章图片

楚庆表示 , “过去展锐仅仅将自己当成一个‘单纯的芯片供应商’ , 这导致以前展锐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如何降硬件成本 , 缺少解决方案的概念和思维 , 很难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 今天我们必须由‘单纯的芯片公司’向‘生态经营公司’转型 。 ‘生态’是公司的业务指向 , 也是最根本的战略 。 ”
楚庆表示 , 新展锐应当建立以创造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业务战略体制 , 随时跟踪市场趋势 , 构建预判客户未来需求的战略研究能力 , 将资源聚焦于创造价值最大的区域 。
其次 , 结合自身内部形势进行经营体系改革 , 启动BU制 , 建立完整的业务流程 。 展锐先是启动BU制 , 建立经营指挥部 , 然后在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中引入IPD和CMMI体系 。 IPD体系的建设规划能帮助展锐一步一步把整个业务流程实现真正的端到端的流程管理 , CMMI体系则是对企业的研发流程成熟度做实时评估 。
经过这一系列管理体系的变革之后 , 展锐的立项、项目决策等变得更加科学 , 组织内部声音传递通畅 ,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率 。
最后 , 结合市场环境与现有业务进行业务布局改革 , 稳收、提质、增量三步走 。
稳收方面 , 面对功能机市场逐步萎缩 , 整个市场向头部客户集中 , 展锐通过“里海计划”、“不二战略”确保现有优势业务功能机持续带来稳定现金收入 , 在消费电子首先站稳脚跟 。
提质方面 , 中国手机厂商群体出海 , 全球手机市场即便是此前功能机为主的市场也在逐步转向智能机市场 , 展锐的主要客户群同样有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的需求 。 同时 , 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在中低端市场发力 , 触及展锐优势市场 。 所以 , 展锐需要提升技术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 制定坚决瞄准智能机的策略 , 挺近品牌客户 , 摆脱低端陷阱 , 让智能机成为营收主力 。
增量方面 , 展锐此前未能跟上时代发展 , 在行业转向处差点被“甩出” , 那就更要布局未来 。
一是启动5G自研并商用量产 。 5G技术在中美角力中更早启动 , 商用进程加快 , 全球市场进入5G时代已经是明确的大趋势 。 展锐经过对自身优势及市场情况分析发现 , 此前牺牲自己通信优势与英特尔合作的决策并不明智 , 自己完全有能力做融合自己的通信基带和处理器的5G芯片 。 而且坚持自主研发5G技术并商用 , 能为展锐在5G时代带来更多可能 。
观点评论|从“无名”到闻名,展锐业绩飞升背后存在哪些科技企业成长范式
文章图片

展锐的前身是展讯通信和锐迪科两家芯片设计企业 , 后合并为一家 。 按照展讯2001年在上海张江成立算起 , 也有二十多年历史了 。 但从2018年的业绩来看 , 展锐此前处在“无名”状态 。
在消费电子领域 , 展锐涉及到的终端品类仅有功能机、入门级智能机;品牌客户结构单一 , 基本上是如传音、TCL等一类在海外运营的企业 , 或一些海外本地不错的运营商 。
在工业电子领域 , 展锐没有专门针对工业电子的产品 , 也没有工业电子事业部 , 仅有一些表计类、定位器类产品;客户方面没有终端产品客户 , 仅有一些传统模组客户 。
康复 , “无名”到“闻名” 展锐的前身是展讯通信和锐迪科两家芯片设计企业 , 后合并为一家 。 按照展讯2001年在上海张江成立算起 , 也有二十多年历史了 。 但从2018年的业绩来看 , 展锐此前处在“无名”状态 。
在消费电子领域 , 展锐涉及到的终端品类仅有功能机、入门级智能机;品牌客户结构单一 , 基本上是如传音、TCL等一类在海外运营的企业 , 或一些海外本地不错的运营商 。
在工业电子领域 , 展锐没有专门针对工业电子的产品 , 也没有工业电子事业部 , 仅有一些表计类、定位器类产品;客户方面没有终端产品客户 , 仅有一些传统模组客户 。
观点评论|从“无名”到闻名,展锐业绩飞升背后存在哪些科技企业成长范式
文章图片

继“诊断病因”“刮骨疗毒” , 以及后续2020经营年、2021技术提升年的稳步发展之后 , 展锐逐渐走向“闻名” 。
2021年 , 在消费电子领域 , 展锐涉及到的终端品类越来越丰富 , 包括5G手机、智能机、功能机、5G平板、教育平板、智能手表、儿童表等多个品类;客户结构逐渐完善 , 新增了三星、荣耀、vivo等多个一线知名品牌 , 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 。
观点评论|从“无名”到闻名,展锐业绩飞升背后存在哪些科技企业成长范式
文章图片

在工业电子领域 , 展锐涉及的终端品类覆盖机器人、无人机、共享两轮车、智能POS机、学生卡、新能源充电桩等品类;在客户结构上 , 主动布局重点行业客户 , 包含中国移动等运营商 , 美团、哈啰出行等两轮出行企业 , 银联、微信等支付提供商 , 以及物流、电力、医疗等行业企业 , 与客户共同规划 , 定制解决方案 。
不仅如此 , 在某些细分领域 , 展锐的市场占有率排名或取得明显进步 , 或排名极其靠前 。
消费电子领域 , 展锐全球智能手机主芯片市场占有率在2018年-2019年在被计入“others” , 2020年达到4% , 2021年达到10% , 搭载展锐芯片的荣耀畅玩销量破千万;功能机2020年市占率高达76.92% , 全球第一;4G智能儿童手表截至2021年6月市占率60%+ , 全球第一 。
工业电子领域 , 展锐在NB- IOT、LTE Cat.1bis、5G未来IOT领域三大基础连接技术方向全面布局 , 其中LTE Cat.1芯片超越高通 , 市占率达70%+ , 成为全球第一 , NB-IoT市占率也达到了30%+ 。
另外 , 展锐在5G、AI、半导体工艺等方面新技术频繁突破 , 2018年至2020年 , 发明专利授权量从全国排行榜第156位跃升至第41位 。
从展锐取得的成绩来看 , 可以说是“士别三年当刮目相看” 。
药方 , 科技企业成长范式 展锐从险些被时代转向甩飞出去 , 到凭借出色的业绩一步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 仅用了两三年时间 。 《墨子·非攻中》有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 。 镜于水 , 见面之容;镜于人 , 则知吉与凶 。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 , 以展锐的成长为镜 , 能获取到哪些经验呢?
1.潜藏的管理红利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 , 技术是最基本的竞争力、生产力 , 固然重要 , 但科技企业的人员组织形式、研发流程、决策体系等科学化管理同样重要 。
科技企业往往重视科技 , 但却忽视管理 。 有的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虚高 , 但是最后产出实际可商用的技术却很少 。 展锐从管理入手对提升了企业技术研发的效率 , 继而提升企业业绩 , 让科技企业看到了企业内部潜藏的管理红利 。
2.市场环境威胁与机遇之间的转换
功能机转向智能机 , 3G转向4G , 展锐一开始并没有跟上时代转换的因素 , 这点本身对于展锐来说是市场环境威胁因素 。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 , 展锐从两方面将环境威胁转变为环境机会 。 从微观角度 , 国外市场仍有功能机芯片需求 , 时代的转变在各个市场的进度是不一样的 , 所以说 , 此时技术上跟进仍不晚;从宏观角度看 , 找到工业物联网等新风口 , 提前布局 ,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
总的来说 , 芯片企业展锐能从2018年的籍籍无名 , 到在各个细分领域展露头角 , 甚至取得细分行业头部位置 , 与展锐对组织内部的变革 , 对市场环境中的“危机”转换等息息相关 。 而且展锐的管理红利以及多角度看待市场环境的“危”与“机”对于很多科技行业的发展也具有普适性 , 值得行业将这份已经经过验证的“药方”仔细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