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是谁?刘邦称帝后为何只拜祭过孔子和陈胜?( 二 )
陈胜称王后,派头很大,岳父来了,想沾沾女婿的光儿,陈胜礼节不周放不下架子,气得老头儿大骂一通,不辞而去 。过去一块耕雇的伙伴来了,因不懂规矩,还老是提起陈胜贫穷时的窘迫,被陈胜一杀了之,吓得穷哥们儿抱头鼠窜 。更为严重的是,他还试图以杀树威 。
葛婴奉命去打东城,这人有点迷湖,立了一个叫襄强的人为王,当他听说陈胜自立为王后,主动杀了襄强 。此事让陈胜怒不可遏,立马把葛婴送上断头台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错杀滥杀事件时有发生,后果便是部众离心,斗志瓦解 。陈胜先后派出七拨人马,四下里攻城略地,以期扩大战果 。
但这些人各有打算,有的自立门户,有的擅杀领导,还有的不听招呼,局面失控,败局已定 。孟子认为,人和胜过天时地利 。人和就能凝聚力量,成就事业 。陈胜犯了此忌,人心不聚,失败已不可避免 。
他特别需要人才,他的周围也不乏有识之士,但是他真的并不擅长发现和使用这些人 。刘邦称帝后总结过自己的成功经验,他指出:张良、韩信、萧何三个人都是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能在贩夫走卒、无业游民中发现并重用人才,陈胜却不能 。
这是因为,这次起义过于匆忙,历史没有给他提供更多时间,再加上远离前线,他没有机会考察干部,最重要的还是他的确不具备识人用人的胆识和能力 。事实上,他身边并不是没有人才 。比如陈余、张耳,两人都是魏国名士,都拒绝过秦朝的重金招聘 。两人曾为陈胜制定过夺取天下的战略 。
陈余建议陈胜不要急着称王,最好的办法是先立六国后人为王,为秦朝树敌,然后快速西进,取咸阳,号令天下 。这个颇具远见的构想被陈胜弃置一旁 。两人看出了陈胜的弱点,乘北上略地之机,拥立武臣为赵王,脱离了陈胜的领导 。著名儒者叔孙通在陈胜手下无所作为,在刘邦那里却屡有建树 。
孔子八世孙孔鲋提出一条重要建议,未被采纳,从此销声匿迹 。汉相陈平曾投靠魏咎,也就等于投靠了陈胜,因未受重用而改换门庭 。陈胜用人,似无章法,大体上是碰到谁用谁 。吴广被陈胜任命为代理人(假王),在荥阳前线领导对秦作战,但该人不够称职,既轻敌又不懂兵权,最后竟被部下谋杀 。
有个叫周文的人,自称善于领兵打仗,被陈胜委以重任 。这个拥有"车千乘、卒数十万的周文,与秦军刚一照面,就全线溃败,只好自杀 。成就事业,人才为本,知人善任是聚集人才之道,知人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胆量,陈胜显然还不具备这种智慧和胆量 。
他个性独立,自视甚高,在批判王侯将相合法性的同时,自己也形成了为王封侯的巨大心结 。独立和高傲是陈胜精神世界的两个基点 。他耕田种地,心思却不在墙稼;他身居燕雀之位,却以鸿鹄自比;他质疑王侯将相,自己却心向往之;他有精英的长处,也有庸人的弱点 。
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构成了他的个性特点,也促使他对王位情有独钟 。陈县是孔子当年绝粮之地,老圣人曾留下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精典语录 。他没有想到,280年后,陈胜在这里以称王的方式对自己提出了挑战 。陈胜不是小人,造反为王也不是任意胡来(穷斯滥矣),他是在实践一种追求,一种政治理想 。
也许是心结太过沉重,对王位的求索太过急切,他坚决拒绝陈余关于缓称王的建议,毫不犹豫地杀掉了敢立他人为王的葛婴 。登上王位是他在田梗上的梦想,也是必须面对的全新课题,他没有经验,缺乏预想,致使实践中频频出错 。过错之一就是过早地离开了前线 。
满足于听汇报、下指示,施刑罚,对局势及其发展心中无数 。过错之二是严重轻敌 。他误以为秦朝内乱不已,崩溃只在旦夕,因而只关注自己的尊严,对敌却不做任何防御准备 。其三是忽略民生 。有了根据地,也有了权力,他本可以为百姓做点事情,起码也该有个姿态 。但他什么也没做 。
生活在战乱中的百姓,不可能对陈胜产生持续好感 。可以这么说,作为农民领袖,他不够成熟,作为张楚之王,他当得不够高明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葡萄牙也是倭寇?明朝和葡萄牙有什么恩怨史?
- 唐僧前身是如来徒弟金蝉子?和尚不承认?
- 高丽王国是安徽人建立的 朝鲜是东北人建立的?
- 李白真死于自己的水中捞月吗?他是怎么死的
- 杨大眼是怎么死的 杨大眼是被他儿子所杀?
- 和氏璧是哪国的 和氏璧的由来
- 金庸笔下表哥都是高富帅负心汉 是影射徐志摩?
-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