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为何与学生反目成仇?明代的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师生关系如何?是否也有师生反目的情况出现?
明代科举中的座主、门生关系
古代科举 , 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试做官 。这种晋升的台阶 , 也逐渐催生出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座主与门生 。所谓座主 , 指的是科举考试中录取考生的主考官 , 而座主们则称这些弟子为门生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 , 而对于座主 , 则更为尊重 。科举本身有很大的偶然性 , 一旦金榜题名 , 决定了考生一生的前途 。正如明代一位状元所言:“饮水则思源 , 依木则思荫;一冠、一组 , 安所非老师赐也!”
士子们自然对座主感恩戴德 , 一旦高中 , 在科举考试放榜后 , 门生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座主投“门生刺” , 并“拜谒”和“贽见”(执持礼物以求见)座主 , 以确认座主、门生关系 。
这还只是开始 , 门生们会经常登堂、贽见老师 , 除了这些人情往来 , 还要为老师结集出书 , 自觉地靠拢 , 在官场惟老师马首是瞻 。老师生前要为其奔走效力 , 死后也要为其治丧 , 撰写纪念诗文 , 并照顾其家属 。
而身为老师的座主对门生也会投桃报李 , 极尽照顾之能事 , 比如优先提拔门生 , 积极扩大他们的政治影响力 。门生犯错 , 也会尽力助其开脱罪责 。
师生之礼之所以成为明代公认的亲密关系 , 因座主不惟是老师 , 他们更是科举新鲜人的仕途引路人 。通常担任科举考试主考官的 , 都是内阁重臣 , 能够与这样的重臣攀上关系 , 是很多士人求之不得的 。
座主与门生既是施恩与报恩的关系 , 同时又构成利益共同体 。对于门生而言 , 朝中有人好做官 , 老师的提点和照顾对他们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人脉资源 。对座主来说 , 爱护和提拔门生 , 也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所以门生们对座主除了感情上的师生关系 , 更多的是身为利益共同体的自觉 。
内阁首辅张居正遭学生弹劾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 也有座主和门生闹得不可开交 , 甚至反目成仇的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张居正 。
张老师自从隆庆年间成为内阁首辅 , 后来又得李太后和万历皇帝信任 , 先后执掌大明政权达十年之久 , 可谓明朝有史以来最有权力的首辅 , 没想到在他身上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学生弹劾老师的丑闻 。
第一个弹劾他的正是他的门生刘台 , 此人是隆庆五年的进士 , 张居正是那年的主考官 , 两人是实打实的师生关系 。张居正对刘台有恩 , 本身是他的座主不说 , 在刘台中进士后只做了两年刑部主事的情况下 , 就提拔他做监察御史 , 巡按辽东 。
这样的际遇 , 是很多人一生都难得的机会 。刘台对张居正自然是感恩戴德 , 但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却出了一桩事 , 当时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在对蒙古的战斗中取得大捷 。
李成梁也是张居正信任的边臣 , 刘台大概是邀功心切 , 抢先把这件事上奏了朝廷 。但是按照制度 , 奏捷本应该是总兵和巡抚联名上奏 , 刘台身为巡按 , 根本没有上奏的权力 。
【张居正为何与学生反目成仇?明代的师生关系】奏捷邀功 , 虽然不是大事 , 但按例应该降谪 。按说以张居正当时的权力 , 是可以照顾一下门生 , 把这事压下来 , 但他大概想敲打一下这个弟子 , 就请旨予以申斥 。
没想到刘台反而不干了 , 他愤懑难平 , 在万历四年上了一道奏章 , 做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 直接撕破脸皮 , 公然弹劾自己的老师张居正 。
张居正故居
在这份奏章里 , 刘台列举了老师的七大罪状:一是驱逐高拱示威 , 又遗书市德 , 使朝廷无礼于旧臣;二是违反祖制 , 赠成国公朱希忠以王爵;三是任用张四维、张瀚等亲信;四是威福自用 , 目无朝廷 , 朝臣畏居正者甚于畏陛下;五是利用考成法 , 挟制六部;六是摧折言官 , 仇视正直之士;七是以权谋私 , 夺辽王府地 , 为子弟谋乡试 , 在江陵造豪宅 , 接受武臣贿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