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董允

董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董允
公元227年,远离蜀汉首府成都的陕西汉中 。早春季节,刚刚升起的太阳还带着些微的寒意 。林木森森的郊外,一队队威武的士兵手执戈戟,精神抖擞,等待丞相诸葛亮下令,首出祁山北伐曹魏 。这时的诸葛亮还在军帐中沉吟着,头戴纶巾的他,轻轻地摇着鹅毛扇,脸上露出一丝忧虑的神色 。他想到缺乏经验喜好享乐的后主刘禅,总是不放心,此一去凶多吉少,刘禅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如有个三长两短,怎对得起先皇刘备的托孤之情?
诸葛亮是个心细谨慎之人,他早已把朝廷中的人事安排想好拟定 。于是掏出昨晚写就的《出师表》,郑重地交给等在营门外的特使,让他星夜驰回成都,呈奉刘禅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谕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并推荐了他认为能负责国家大事的贤人良臣:“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诸葛亮称赞的三人之一的董允,就是泸州人引以自豪的邻里同乡 。随着诸葛亮《出师表》的广为流传和影响,董允的声名也愈来愈大,愈来愈响亮 。
董允(?——246年),字休昭,系今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镇人 。董允为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董和之子 。据史书记载,董和曾与诸葛亮同事,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二人交情深厚 。董和勤勉政事,廉洁自律,死时家无分文 。董允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饱读诗书,在其父的言谈身教下,为人正直,敢说真话,有着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 。刘禅被刘备立为太子时,董允曾为陪同刘禅的宫中舍人,后升为洗马,任太子的侍从官 。刘禅继位后,命董允为随从自己的黄门侍郎,不久,又升其为侍中,负责宰相之职,兼任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负责皇宫的警卫安全 。
尽管董允身居要职,位高权重,但他从不依仗权势,跋扈飞扬,而是兢兢业业,埋头打理朝政,忠于蜀汉王朝,躬耕建设,努力于国泰民安,让蜀汉之地繁荣兴旺 。董允不仅勤民为政,还大胆直言,常常纠正刘禅的种种不当之事 。耽于享乐的刘禅,有一段时间沉迷于美色,玩腻了宫中的妃女,想到外面选几个新鲜漂亮的 。有一天晚上,他身着便服,带着宦官黄皓,溜出皇宫,来到成都最繁华的一间歌舞坊 。他看上了一位妖冶的舞女,便悄悄地带了回去 。不料此事被董允知道了 。董允下令将那舞女遣出宫中,并正颜厉色地批评了刘禅:“今嫔嫱已具,实不宜增加 。”由于畏惧董允的威严,此后刘禅再也不敢到处“海选”美女了 。那位宦官黄皓,常常谄媚刘禅,想升官发财往上爬,董允看得明白,每每严肃地劝谏刘禅,怒斥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董允在世时,始终也只是个小小的宦官而已 。
董允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淡泊名利 。鉴于其政绩显著,很多蜀汉官员甚至担任了益州刺史的蒋琬都上书刘禅,希望能给董允加官进爵,奖赏食邑,但都被董允一一拒绝 。据说有一次刘禅采纳了一位官员的建议,悄悄地把整个分水镇划在董允的名下,作为他及其子子孙孙的享用之地 。听说此事之后,董允一面上书刘禅,坚决不受,一面骑着马不分昼夜赶回分水镇,烧掉地契,将分到的田土一一退回给乡民 。董允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分水乡民,他们至今都还在津津乐道地传说着这个故事呢 。
董允为人正直谦和,总是平等待人,礼贤下士 。据说有一年春天,长久在外的董允,忽然思乡心切,想回到家乡分水,听听熟悉的乡音,看看秀丽的山水,便约了尚书令费祎等好友,一起回家游玩 。车驾已经备好,正打算出门时,刘禅的一个年轻的侍从董恢慕名来访,董允立即热情地接待了他 。董恢见此,大为感动,但又十分不安,便请求告辞,下次再来 。董允不许他走,坚持请他坐下来:“我与费祎等好友出游就是为了放言畅谈,现在先生光临寒舍,正是说话交流的好机会,我怎能错过此次会谈呢?”于是董允放弃了回家乡探视的愿望,与董恢彻夜长谈 。
董允就是这样,在宦海风浪,人生漩涡中,始终恪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为蜀汉、为人民着想 。因而受到蜀汉士民的尊重,将他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称之为“四英” 。即使他的脚步已经远去,蜀汉人民依然怀念他,想念他 。为此,董允家乡的乡民于分水镇大悲村董允坝为他择地建墓,传说为衣冠冢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泸州刺史的阮时升曾修葺董允墓,并立墓碑和诗碑各一块 。阮时升在其诗中盛赞董允的道德功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