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服饰 唐代女子发型

发髻是古代妇女最常用一种发式 , 它们起源于夏商周 , 备于周 , 到了隋唐发展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所谓发髻就是挽束头发 , 将其盘结于头顶或头后 。由于挽束方式的不同 , 产生的效果也各异 。
唐代妇女常用的发髻有:高髻、花髻、倭坠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反绾髻、峨髻、低髻、小髻、乌满髻、囚髻、抛家髻、回鹘髻、凤髻、从梳百叶髻、反首髻、双髻、木髻、鬟、鬓等三十多种 , 形式虽多但总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梳于头顶 , 一种梳于脑后 。这里着重阐述一下高髻、花髻、倭坠髻、坠马髻、闹扫妆髻、鬟等比较典型的发式 。
初唐时身份较高的妇女 , 已一改隋代的平云式 , 单纯向上高耸 , 作成种种不同发展 。《妆台记》“唐武德中 , 宫中梳半翻髻 , 又梳反绾髻、乐游髻 。”上行下效 , 成为风气 。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 , 唐太宗虽也加以训斥但后来又问近臣令狐德 , 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以为 , 头在上部地位重要 , 高大些也有理由 。因此高髻不再受限制而更加多样化 。飞髻、朝天髻 , 都属于高髻 。初唐时 , 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 , 高高的立在头顶上 , 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 , 非妾髻鬟高” 。又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等来形容当时高髻之高度 。当然一般的妇女的头发不足以达到这种高度 , 所以假发非常流行 , 在头发中加垫上木头做的假冠、发垫等 , 把头髻垫高 , 杨贵妃就喜爱用假发 , 当时叫它义髻 。
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蝉翼 , 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开 , 形成极薄极开扩的一层 , 然后在头顶上做成一个高髻 。这时还有在头顶上盘成的球形双髻和扁形的斜髻 ,  也有把头发向左右梳开后在耳边梳成两个水滴状的垂髻 。
垂髻 , 其形先将头发缕在脑后 , 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 , 结成一个小团(髻) 。
花髻是一种将各种鲜花插于发髻上作髻饰 。李白《宫中行乐词》有“山花插宝髻”之句;万楚《茱萸女》有“插花向高髻”等 。髻插牡丹 , 因唐人重牡丹 , 认为是花中之王 , 富贵之花 ,  特别是贵家之女更喜欢用牡丹花簪之髻上显示其妖媚与富丽 。《奁史·引女世说》记载:“张镃以牡丹宴客 , 有名姬数十 , 首有牡丹 。”周昉《簪花仕女图》反应的就是这种发饰 。除牡丹之外 , 还可以插各种小花 , “柰花似雪簪云髻”(罗虬的《比红儿》) , 柰花是小的白色的茉莉花 , 插于髻上 , 使黑发白花更能相映出黑者更黑的对比作用 。这种装饰法 , 一直在名间传承 , 成为我国妇女发饰中的主要手段 。
【隋唐五代服饰 唐代女子发型】盛唐时期 , 最为流行的是倭坠髻 , 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 , 然后向上掠起 , 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 。出土的盛唐女陶俑 , 大多是做成倭坠髻 。至今日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 , 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 。
中、晚唐时期 , 妇女的发髻出现了多种新式样 。唐德宗贞元末年 , 京城长安流行堕马髻 , 是种把头发挽到头顶上做成衣簇大髻 , 然后使它偏向一侧 , 形成像偶然得到的发式 , 活泼自然 , 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出现了这种发式 。当时还流行的闹扫妆髻是种散乱向上的发式 , 白行简《三梦记》即有“唐末宫中髻 , 号闹扫妆髻 , 形如焱风散”说;也有说随意梳成的髻也叫闹扫妆髻;也做盘鸦 。还有一说是年轻的侍女们 , 经常把头发向左右分开 , 在头顶上做一排多个发髻的发式 , 非常繁缛 。
“丫头”、“丫鬟”就是来自于妇女的发式 , 妇女未成年时多将头发集束于顶 , 结成两个小髻 。其状左右各一 , 与树枝丫杈相似 , 故名“丫头” 。发展到后来“丫头”便成了年轻妇女的代称 。李嘉祐《古兴》有“十五小家女 , 双鬟人不知”诗句形容少女挽鬟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