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钦天监是干什么的?钦天监简介

钦天监官署名 。掌管观察天象 , 推算历法 。历代多设置 , 名称不同 。周有太史 , 秦汉以後有太史令 。隋设太史监 , 唐设太史局 , 後又改司天台 , 隶秘书省 。宋元有司天监 , 仍与太史局、太史并置 。元又设有回回司天监 。明清改名钦天监 , 设监正、监副等官 。清制 , 汉满并用 , 亦有个别欧洲传教士参加 。
各朝代“钦天监”的名人
各个朝代都有专事观测的人 。据《史记 。天官书》记载:在上古 , 高辛氏以前有天文官重和黎 , 尧、舜、禹时期有羲氏与和氏;夏朝有昆吾;商朝有巫咸;周代王室有史佚和苌弘 , 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天文官 , 他们往往兼有神职 , 是帝王的特殊顾问 。
【古时候的钦天监是干什么的?钦天监简介】东汉时期 , 最高级别的天文官员称作太史令 , 管辖天文台和明堂两个部门 。具体主持天文台工作的是灵台丞 , 灵台丞手下有四十二个助手 , 其中十四人观测恒星 , 二人观测太阳 , 三人测风向 , 十二人测晴雨 , 三人测时间 , 七人校验钟声 , 还有一人叫做“舍人” , 管一些杂事 。总之 , 分工十分细致 。元代以前天文机构的人员配制大体如此 。元代的天文机构叫太史院 。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和漏刻局 , 共七十人 。
明初的天文机构下设两个分机构: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 , 後来司天监改称钦天监 , 内设天文、漏刻、大统历和回回历四科 , 回回历科不管编制回回历法 , 而是把观测推算结果提供给大统历 。回回司天监也改称回回钦天监 。在南京也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 , 作为故都 , 人员和仪器配制与北京完全相同 。
钦天监的权利
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具有皇家性质 , 太史令等天文官员 , 常常由皇帝亲自任命 。由於编制历法和为皇帝占星是天文机构的两项主要任务 , 所以天文学家和占星家有时就是一回事 。也正因如此 , 天文官享有很多特权 , 比如清代的法律特别规定 , 钦天监官员犯罪要从轻判处 。
天文观测的历史
古代的人们相信 , 凡是将要在人间发生的灾难 , 上天都会通过天象的变化提前示警 。从人类社会开始的那天起 , 就有了对天体现象的观测 。
古代埃及人是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同时在地平线上的升起 , 来确定尼罗河的汛期;两河流域即今日伊拉克境内最壮观的建筑物是观察天象的塔台即天文台;而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 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图 。因而 , 中国从夏、商、周一直到明清 , 都设有观察天象、预测上天意志的部门和人员 。
各代的钦天监
钦天监 , 为中国官署名 , 掌天文、气象、历法、推步诸事 , 占候日月星辰之变与风云气色之异 。自唐以後 , 名称屡易 。唐代秘书省设秘书监 , 其下有二局:一曰着作局 , 一曰太史局 , 太史局即钦天监之前身也 。周武后久视元年(西元七零零) , 改太史局为浑仪监 。唐睿宗景云元年(七一零) , 又改为太史监 , 嗣复称太史局 。至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三月十九日 , 勒改太史局为司天台 , 是为单独设制之始 。并将台址由长安子城秘书省西 , 迁至永宁坊东南 。自此以後 , 置官较多 , 规模日增 。设监一人 , 官秩为从三品(新唐书谓为正三品 , 中国过去官品有正从 , 犹言正副也) , 少监二人 , 灵台郎二人 , 挈壶正二人 , 并设春、夏、秋、中五官正五人 , 皆为正五品 , 全台正九品以上之官员 , 不下六十余人 。
宋时设司天监 , 仍袭前代旧制 。元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 , 改称为太史院 。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 , 复称司天监 。三年 , 改司天监为钦天监 , 钦天监之名自此始 。官秩及组织 , 微有变更 , 职掌与唐宋二代无异 。十四年 , 复改钦天监主管为正五品 , 设令一人 , 丞一人 。二十二年 , 又改令为监正 , 丞为监副 , 以迄於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