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货币分类 南北朝中国货币史上大混乱时代( 二 )


北朝钱币
十六国以后 , 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 , 史称北朝 。
北朝与南朝并存 , 两者合称南北朝 。北朝历时195年(公元386—581年) , 其间铸行过多种钱币 。
北魏钱币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 , 鲜卑贵族首领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机 , 重建代国 。是年改国号为魏 , 改元登国 , 史称北魏(亦称后魏、元魏)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 , 拓跋珪即皇帝位 , 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灭北凉 , 统一北方 , 与南朝刘宋政权对峙 。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 , 迁都洛阳 。北魏末年 , 政治腐败 ,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 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 。北魏初期 , 货币经济落后 , 实行粟帛交换 。直到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颁布官用俸禄 , 仍以帛、絮、丝、粟四物为主 。《魏书·食货志》说“魏初至于太和 , 钱货无所周流” , 自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开始 , 北魏才先后铸行“太和五铢” , “(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三种钱币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在黄兴元年(公元467年)秋生于北魏平城(今大同) , 三年后立为太子 , 延兴元年(公元471年)即位 。在其祖母冯太后的帮助下 , 他实施“班禄”制 , 推行“均田”制 , 建立“三常制” , 使北魏的政治、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 , 冯太后去世 , 拓跋宏亲政 。越鲜卑旧俗 , 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 统一用汉语 , 穿着汉服 , 奖励与汉人通婚 , 并且仿照汉制修订官仪、典章等 。同时严厉制裁拓跋贵族的守旧势力 , 杀死反对改制、企图发动叛乱的拓跋恂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 , 使北魏政权日趋封建化 , 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融合 。因而他是南北朝七十多个君主中唯一对后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很有才干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他的改革业绩永垂青史 。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 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 。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钱文直读 , 光背 , 字呈方折 , 在隶书和篆书之间 , 又有增笔 。钱体大小轻重不一 , 大者直径2.5厘米 , 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 , 重2.5克左右 。
太和五铢为北魏建国百年后的“第一钱” , 可惜的是孝文帝的这次铸行并不成功 。其原因一是“太和五铢”铸行后 , 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 , 而不入徐州、扬州之市 , 未能成为北朝的统一通用货币;二是私铸盛行 , 劣质钱充斥 , 造成物价不断剧烈波动 。
纵观我国历史 ,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历次私铸 , 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 。出现这种情况 , 错就错在孝文帝允许民间私铸所造成的 。到了宣武帝时 , 社会经济有了发展 , 钱币的使用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 ,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 , 改铸“永平五铢” 。永平钱版式复杂 , 大小轻重不一 , 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 , 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 。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 , 重2.2~3.2克;面文“五铢” , 横读 , 制作比较工整 , 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 , 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 。钱文直读 , “安”字界边减笔 , 匠心独具 。“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 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 。据史书记载 , “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 , 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 。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 , “土”字与背穿孔相连 , 正好组成一个“吉”字 , 所以当时又称吉钱 , 人人佩戴 , 以为吉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