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相亲、恋爱指导……为什么情感类视频这么让人上头?( 二 )




调解、相亲、恋爱指导……为什么情感类视频这么让人上头?

文章插图

情感指导类短视频在平台上很受欢迎。图片来源:抖音
在短短几十秒到两分钟的视频中,情感博主们盘点着“对方爱你的5个表现”“怎么看一个男人能不能嫁”“如何杜绝第三者”等常见问题。虽然也有部分博主教男性如何追女生、谈恋爱,但短视频平台上的绝大部分情感类视频都是针对女性如何择偶、如何维持关系等内容,甚至衍生出“御夫之术”“情感挽回”等收割用户钱包的高价课程。
针对女性的情感视频也同样带火了一批男性情感博主,这些博主往往以“为了女生不被骗”的立场,从男性角度给予女性恋爱、婚姻中的建议,如抖音上的情感博主“灰尘男友”(粉丝500w+)、快手主播清河李哥(粉丝1900w+)等,《爱情保卫战》情感导师涂磊更是在抖音上有超过5000万粉丝。
同时网络综艺也发展出全新类型的情感类真人秀,如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女儿们的恋爱》《心动的信号》等,围观别人谈恋爱的节目形式在近年来也成为了热门类型。
情感内容,正在成为各大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流量抽水机。[3]不管有什么情感问题,人们似乎总能从这些视频中找到答案或者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
二、为什么情感类视频可以长盛不衰?情感类视频节目内容发展至今已至少有30多年,人们观看情感类视频的方式也从电视机扩展到视频APP。平台在变、形式在变,但情感内容的热度始终不减。
为什么情感类视频能够长盛不衰呢?
低投入、高收益的节目形态。
从产出角度来看,相比其他节目类型,情感类节目和视频都有着低投入、高收益的特点。
对电视节目而言,谈话类、调解类、相亲类节目都只需要在演播厅中进行录制,节目内容也以人物访谈和交谈为主,拍摄较为简单,外景素材使用少,录制时间也较短。同时对于传统的情感类电视节目来说,嘉宾多为普通人,通告成本也比明星低。节目更新快、成本低,同时满足了电视台和观众们的需求。
而进入短视频时代,拍摄只需一部设备,几乎没有拍摄上的门槛。同时情感类内容对专业知识和拍摄剪辑技巧要求都较低,即使是普通人也能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对于感情的感悟或是建议。情感类视频的创作低门槛也使得此类视频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
情感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广告获得收益,情感类短视频也可以通过情感咨询等方式变现,大V的收益十分可观。
对受众窥私欲和猎奇心理的迎合。
人们生来就有着窥私欲与对事物的猎奇心理,而情感类节目某种程度上则是对这种心理的迎合。
海德格尔曾指出,现代技术是一种“去蔽之术”,它提供一种公开的知识,作为一种公开,它也就是一种去蔽。因此,大众媒介虽然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但它同时也使得具有隐私性、暧昧性的传统情感成为一个“光明话题”。[4]
当当事人选择参与到节目中来,就意味他们需要让渡自身部分隐私,于是我们得以在节目中看到夫妻反目、父子大打出手等家庭隐私问题,激烈的言辞、戏剧性的叙事都使得情感类节目展现出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外人道的狗血戏码。而情感类短视频则往往会选取十分具有噱头的标题以吸引受众,如文首提到的视频《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18万》。
情感交换下的“使用与满足”
有学者认为电视节目是一面镜子,人们“通过这一面镜子,在解读周围普通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审视自己的内心”。[5]情感类节目和视频的内容多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受众在观看这类内容时也很容易与当事人产生情感交换。
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 其媒介接触活动也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6]因此,对于受众而言,观看情感类视频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情感交换的过程,还是一个“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通过情感类节目或视频,那些原本属于个体默默承受或少数人了解的特殊遭遇和人生况味,瞬间扩大为人所共享共悟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7]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的当下,人们对于情感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情感类节目和视频恰恰为受众提供了情感上的抚慰,受众在观看这些内容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得到慰藉和补偿,也就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
人们喜欢看情感类视频,还在于这种内容的接收门槛也是极低的,观众不需要拥有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就能全盘吸收。而不管是获得慰藉、寻找参照系、满足猎奇还是梦想成为情感大师,这类视频就像影视作品里的爽剧一样,能够在短时间内给观众输送刺激性元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