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历史上著名奇闻“天皇造反”是怎么回事( 二 )


两年之后,自觉年事已高的后宇多上皇主动交出了权力,让后醍醐天皇(尊治)亲政 。三年后这位两度执政的后宇多上皇离开了人世 。作为“过渡者”的后醍醐天皇在父亲死后越发感到不安,当时的储君邦省亲王与另一旁在野的花园上皇、量仁亲王也时时刻刻觊觎着皇位 。这为皇权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
正中三年(1326年),自幼体弱多病的东宫储君邦省亲王去世 。在幕府的裁定之下,后伏见上皇的儿子量仁亲王按照先前的计划坐上了东宫的位置 。后伏见上皇为了博得幕府的支持可谓费尽苦心——他急忙向镰仓派遣使者的事情,被世人讥笑为“赛马” 。这样下去,可能没过多久后醍醐天皇这位“过渡者”就会被赶下皇位 。但这位已经38岁,对政治正处于迷恋之中的天皇当然不会轻易妥协 。
再之后的事情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了 。后醍醐天皇最终选择了打倒镰仓幕府,然而并未成功 。事情败露之后,后醍醐天皇被幕府抓捕、流放 。此事被幕府称为“主上御谋反”——“天皇造反了” 。这可是轰动全国的大新闻 。后醍醐天皇被镰仓幕府废位,量仁亲王如愿被推上皇位,就是后来的光严天皇 。但是没过多久,全国的反幕浪潮就一个接着一个地爆发了 。幕府一方的足利高氏(后来的室町幕府创建者)倒戈,攻陷了幕府在京都的据点六波罗,而幕府的总部镰仓,也被叛军攻克 。于是,持续了一百多年的镰仓幕府宣告灭亡,镰仓时代正式结束 。那位被镰仓幕府扶上台的光严天皇,位子还没有坐多久,就被迫退位,成为上皇,而且没有“治天”之权 。后醍醐天皇如愿重返京都,实施亲政 。
【日本古代历史上著名奇闻“天皇造反”是怎么回事】之后的历史如疾风骤雨一般 。后醍醐天皇短暂的“新政”之后,足利高氏(尊氏)举起反旗,于是后醍醐天皇不得已逃出京都,后来在奈良南面的吉野山落脚 。此后经过两方势力的多次拉锯战,足利尊氏一方占据了京都,并把那位已经下野的光严上皇又拉了出来,请他做了“治天之君”,同时把他弟弟请出来做了天皇 。于是,光严上皇与逃到吉野的后醍醐天皇分土而治,在历史上分别被称作“北朝”和“南朝”,双方开启了长时间对峙和战乱的“南北朝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