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冻死者难以计数( 二 )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宣州霜雪害桑稼 。
雍熙二年冬,南康军大雨雪,江水冰,胜重载 。
端拱元年闰五月,郓州风雪伤麦 。
淳化三年九月,京兆府大雪害苗稼 。
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 。
赵光义主政期间这几场雪显然不是最糟糕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所列两次雪灾,要严重多了,一次发生在赵煦(宋哲宗)当皇帝的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这年冬天,京师(今天河南开封)所在的中原一带,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苦寒,民冻多死”,不少人家冻死光了,连尸体都无人掩埋,朝廷下诏赈灾,“死无亲属者官瘗之”,官府安排人来掩埋尸体,赵煦因此取消了当年元宵节的游幸活动,并恩告地方,进行抚慰 。
另一次发生在赵桓(宋钦宗)当皇帝的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遇罕见大雪严寒,从当年阴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雪下个不断,平地积雪厚达好几尺,“人多冻死” 。
当时京师站岗士兵手冻得兵器都拿不了,有的士兵被冻成了僵尸,如果光是雪还好,又刮强劲的西北风,《宋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 。”老百姓没有吃没烧,官府员还算人道,叫老百姓到皇家花园砍伐花木当柴烧 。
天灾过后又来人祸,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烧杀抢掠,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以及皇族、后宫妃嫔、贵卿、臣僚等计三千余人,统统俘虏回北方金国,是谓“靖康之难” 。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将这两次雪灾,列为北宋年间“严重强寒潮灾害”,是不是最严重的?我看不一定,元祐二年雪灾的前一年,即嘉祐元年(公元1086年)正月二十四“大雨雪”,把宫架都压折了,一周后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 。
4、明清时期的第四个寒冷期
从明朝中期起,中国进入了第四个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前后的清末才结束,长达500年,明、清两朝恰好处于这一时间段内,所以国内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明清小冰期”,国际上则称为“现代小冰期” 。
自然,明清两朝的雪灾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频繁,《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1900年以前的“严重强寒潮灾害”仅节选17次,明清就占13次 。
朱祁钰(明代宗)当皇帝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大雪,极为严寒,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江苏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 。
南方的广西柳州等地,河里的鱼都冻死光了,而南方河鱼被冻死是十分罕见的 。在宋朝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曾出现过,当年正月,永州大雪,“六昼夜方止,江、溪鱼皆冻死” 。
这还不是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雪灾,最严重的应该是风流天子朱厚照(明武宗)当皇帝的正德八年(公元1513 年),雪下得最凶猛的是华东地区,这些地区江河冰合,鸟兽冻死,甚至冻毙村民,南方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竟然同时成了“超级溜冰场”:太湖,“冰,行人履冰往来者十余日”;洞庭湖,”冰合,人骑可行” 。
在明清小冰期,又以清朝遭受的雪灾最严重,《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节选明清“严重强寒潮灾害”13次中,有9次发生在清朝,有学者又把17-19世纪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小冰期中的“寒冷期”,离现在最近的500年中最寒冷的五十年,即出现在这一时期,具体说,是公元1650-1700年间 。
这最冷的五十年里,连下一个月大雪并非罕见,而是常见,如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全国雪灾,被冻死者“甚众” 。在河北一带,不少人被冻毙在山洞里 。而当年南方的湖南永州等地,竟然也连下40多天雪,“民冻死者无算 。”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冬天,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连降大雪,一般连续下40-60天不等,黄河至龙门段都冻起来了,淮河更是坚冻两个月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冻死者难以计数】全国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等地,“冻绥死者甚众”;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