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年终盘点:社区团购,美团与拼多多的"光明顶之战"( 二 )


“大件货+分仓”双管齐下,多多在下沉市场迅速领先,加之部分商品价格极为便宜,整体单量也快速超越美团。
但此一时彼一时,美团优选的单量又在今年年初反超多多。
今年年货节期间,就地过年的城市人群筹办年货,性价比更合理的美团优选成为采买年货的重要选择;而美团优选也积极备战,大量一线员工被抽调去中心仓参与分拣。
有调研数据显示,在年货节期间,美团优选的件均价对比去年12月增长了30%,日单量增长20%。
差距微弱、热战不断,美拼(美团、拼多多)各有千秋。
在单量数字上,美拼两大巨头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而在社区团购的持久战中,两家不仅是在比拼销售、履约和商品策略,更是两种组织风格的对决。
【 拼多多|年终盘点:社区团购,美团与拼多多的"光明顶之战"】组织力对决
生猛,或许是对多多买菜最好的总结。
去年7月,同程生活申请破产重组后,供应商齐聚苏州同程总部追讨欠款,并建立微信群以讨论追款事宜,而当供应商们还在讨论如何追债时,多多的采购就已经在讨债群里建新群、拉人了。
同程事件暴雷仅仅两周后,多多买菜就在苏州开出了一场招商会,参会的主力人群就是曾被同程生活欠款的供应商们。
快速反应、快速执行,这反映出多多买菜的“结果导向”思维。
在2018年接受《财经》采访时,黄峥就将拼多多的企业文化总结为“本分”,员工各司其职,工作流程的每一环节都能拆解到每个人身上,相关的员工要对所在环节的结果负责。
目标被细化,实施过程由决策层摊派,所有业务线的工作指标以结果为导向,高效的组织行动力背后,员工几乎不需要有主观能动性。
而在多多买菜内部,省区负责人有一定的直接决策权,“比如多多在苏州召开的生鲜招商会,城市负责人可以直接决定,无需向上级特别报备”,有业内人士称。
对多多而言,决策是否报备、上会显得不那么重要,最终可以根据结果反馈来判断决策是否可行。
一个扁平化的组织高速远转,成就了今日的拼多多与多多买菜。
拼多多的“结果导向”思维直接反映到买菜业务上,例如在开城期间,多多买菜招聘外包员工迅速开团,成本最低、员工追责风险最小,待业务稳定后再全部裁撤。(详见文章《拼多多的刀法》)
包括选品环节,多多买菜会在同品类中选择价格最低者采购,而多多的态度是:只要消费者不投诉产品质量,就不会对供应商罚款。
一切用结果说话。
相比之下,已经拥有上万名员工的美团,决策流程更长,决策本身也十分谨慎,内部判断新业务时往往要精确计算好投入回报率,再决定是否入局。
尤其是在社区团购业务上,多多买菜能上午决定开城,负责人下午就奔赴各自的城市;而美团在入局前已经进行了数月的实地调研,却一直犹豫不决。
对比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对流程更为负责,在规则制度上尽可能做到“事无巨细”,但美团“总部统管”的行事风格,在落地执行业务时也存在问题。
例如江西市场,美团大仓的冷链规则远比多多严格,冻品包装内必须放4块干冰,但很多供应商却是叫苦不迭,“放4块干冰再加材料费、人工费,我送一件货的履约成本快20元了”,南昌一位雪糕供应商说。
美团总部更看重流程的正规化,不过具体到各省区业务,往往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
但好在,美团的组织迭代能力并不差。
去年下半年,美团南昌的中心仓“合二为一”,而链果供应链的创始人刘水生告诉地歌网,“合仓”证明了美团依然是组织学习能力排名前列的企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