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

移动互联网时代 , 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 。 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 。 据统计 , 截至2021年年底 , 某短视频平台粉丝量过万的“三农”创作者超4万人 , “三农”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超42亿次 。
从早期走红的华农兄弟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李子柒 , 短视频在传播乡村文化上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从藏族白马少年丁真到记录东北乡村日常生活的张同学 , 新的乡村叙事空间被大大拓展 。
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 , 主要还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情感需求 。 短视频中呈现的淳朴、自然、慢节奏、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 , 与压力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强烈反差 , 满足了人们的浪漫田园生活想象 , 使人们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焦虑 。 对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 , 这类短视频唤起了曾经的乡土乡愁记忆 , 产生了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而对于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人来说 , 则更多的是满足了他们对乡村的想象与期待 。
当然 , 乡村短视频的走红也与技术、经济等因素不无关系 。 相对传统视频内容 , 短视频制作门槛低、使用成本低、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感 。 乡民发布视频的主要动机 , 也多以工具性的经济致富和情感性的表达为主 。 返乡青年通过分享短视频聚集人气流量而获得经济收益 。 新媒介技术赋权 , 为乡民提供了记录乡村、表达自我的契机 , 使乡村被更多地“看见” 。
在乡村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 , 也能清晰看到政策支持、平台扶持的痕迹 。 之前 , 国家4部门联合印发的《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强调 , 要充分发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 , 扎实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 。 多地政府借力短视频推动乡村发展 , 开展短视频乡村创业等活动 。 各大平台也以流量、资金和技术方式 , 通过大数据精准帮扶 。 比如 , 有短视频平台从流量、电商、消费、教育、旅游等方向出发 , 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 ,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 助力乡村振兴 。
在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同时 , 我们也应该明白 , 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 。 从呈现的内容看 , 乡村短视频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明显 , 原创性不足 , 限制了乡村生活的多元化表达 。 从表达方式看 , 乡村短视频呈现出的多为娱乐放大化的乡村 。 短视频的视听属性具有天然的娱乐基因 ,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 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流量 , 有的博主会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 , 各种雷人的视频也时有出现 。 从结果看 , 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是被滤镜美化的乡村 。 镜头下的“诗和远方” , 仅是复杂乡村图景的一个侧面 , 完整真实的乡村也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
由此 , 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 , 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 。 受到“短而快”的局限 , 碎片化的表达使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引发严肃地观察和深入地讨论 。 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同质化、娱乐化、滤镜美化的乡村 , 不能被当成是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 。 我们要意识到媒介化的乡村与真实的乡村是有差距的 。
(作者:刘晓燕 韩俊峰 , 分别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编辑:宋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 , 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流量|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