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丰药房|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二 )


同年9月,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阿里健康大药房、阿里健康海外旗舰店和阿里健康旗舰店)上线,业务范围包括自主经营的B2C零售、相关广告业务和B2B集采分销业务。
在2021财年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阿里健康总营收155亿元,其中医药自营业务收入为132亿元,也就是说阿里健康85%的营收都来源于药品销售。
而严重依赖药品销售的结果,便是阿里健康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在营销费用上,成本由去年同期的7亿元上升至12亿元,暴涨了69%。
大量的烧钱做营销,截至2021年3月,天猫医药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了2.8亿,同比增长了9000万人。
烧钱获客卖药,这手法与教育培训行业的烧钱获客模式颇为相似。
2020年阿里健康市值最高时达4000亿港元,京东健康市值最高时超过6000亿港币。
但与高市值不相匹配的是业绩。京东健康2020年营收194亿,净利润亏损;阿里健康2020年营收155亿,净利润3.49亿。
反观线下实体药店的益丰药房和大森林,大森林2020年营收146亿,净利润10.62亿,市值最高800亿;益丰药房2020年营收131亿,净利润7.68亿,市值最高800亿。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虽然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但是主营收入主要靠药品,跟线下药店营收结构相差无几。
从数据来看,阿里健康仍在商业化探索和孵化的路上。
其中,O2O业务就是一个探索。
阿里健康在O2O业务上的发力较晚。截至2020年3月,阿里健康的“30分钟送达、7*24小时送药”服务仅覆盖了杭州、北京、广州、深圳、武汉、上海、成都等共14个城市。
2020年11月,阿里健康联合蜂鸟即配已在全国超过140个城市推出“急送药”服务。
截至2021年3月,阿里健康实现了100座核心城市次日达。
在渠道布局上,阿里健康落后的不止是一两步。即便背靠阿里,阿里健康也没有自建物流体系。
为什么?投入大,产出慢,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本。
阿里健康除与相关企业合作外,药品运输只能通过第三方快递。依赖第三方物流的阿里健康只能通过菜鸟做文章,在最后一公里上拿出解决方案,但这难免又要与美团等企业以及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传统连锁药店及医疗机构展开新的竞争。
在物流方面,与阿里健康竞争多年的京东健康显然有着自己的优势。
京东健康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的O2O业务已经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从减少成本的角度来看,阿里健康已被领先一截。
严重依赖电商的阿里健康,为什么这些年逐渐掉队?
追赶者
如果说在电商领域中,阿里以淘宝和天猫的先发优势获得市场先机,那么在药品零售领域,这个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无论是在自营抑或是开放平台,阿里健康更多扮演着“追赶者”角色。
尤其在2017年之后,阿里健康通过合并天猫国际药品部分,并用饿了么延伸本地药店的O2O业务,在业务上有明显的积极进取态势,但截至目前,其与京东健康在总规模上仍然有一定差距。
深究阿里健康的亏损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战略收购支出以及运营花销过大。
据阿里健康财报披露,2014年至2018年期间,阿里健康投资(收购)累计金额达到约46亿元。同时,在2019年上半年内,其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3.33亿元,同比增长52.85%。行政开支及产品研发开支分别增长了18.11%及22.96%。各类支出大幅攀升之下,使得“造血”能力偏低的阿里健康没能及时填补支出的漏洞,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亏损不断。
其二,创新型业务的盈利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