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周雄飞
来源: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
“新年新气象”这句话 , 对于贾跃亭和他创办的法拉第未来或许并不适用 。
就在众人欢度虎年春节的同时 , 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 , 以下简称FF)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 , 该报告称通过调查发现 , FF投资者发布的声明中存在某些与事实不一致的地方 , 以及公司治理和合规性方面存在某些弱点 。
其中 , 所谓“不一致”的地方主要有两处 , 一则为“此前FF曾宣布已有1.4万辆FF 91订单” , 但据调查发现“这一订单的数量可能具有误导性 , 因为这些订单中仅有几百单是付款的 , 其余都是没有付款的 。 ”
其二 , 该调查报告指出“低估了贾跃亭对FF的参与程度” 。 早在2019年 , 贾跃亭就宣布辞去FF的CEO职务 , 转任FF的CPUO(首席产品&用户体验官) 。 但据调查发现 , 贾跃亭在FF内部依然掌握着很强的话语权 。
需要注意的是 , 这一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是源于FF在去年10月被美国做空机构J Capital Research做空后 , 为了回应做空而特别成立的 。 就此 , 该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后 , 一度被业内视为FF的“自曝” 。
不过 , 这一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出具的调查报告中 , 也明确提到了“对于此前做空机构提交的做空报告中提到的指控 , 均未有证据可以证实” 。
虽然做空指控没有证据可以支持 , 但随着此次“自曝” , 很大可能会使贾跃亭和FF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中 。 毕竟 , 这次“自曝”意味着贾跃亭和FF又向公众和行业撒了两个大谎 , 再加上此前所承诺的FF 91量产一再跳票、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也接连推迟 。
在这样一系列的“失信”行为发生后 , 谁还敢信贾跃亭、谁还敢买FF?
1 被夸大的订单量
“我们已收到超过14000份FF 91车辆的预订 。 ”
去年7月 , FF在其上市招股书中对于FF 91的量产进一步做了描述 , 表示会在今年7月实现上市量产 , 并透露了彼时FF 91的预定情况 。 这一订单量的公布 , 一时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
再加上之后贾跃亭亲自乘坐FF 91参加上市仪式和首家FF线下体验店落户美国纽约曼哈顿街头 , 这些信息都被业内认为是FF 91量产的前兆 。
但未曾想到的是 , 就在半年后 , FF却通过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自曝”订单量存在虚假嫌疑 。
在FF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向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 , 他们表示“此前FF在上市招股书中所宣称的“已收到超过14000份FF 91车辆的预订”可能具有误导性 , 因为这些预订中只有数百个已付款 , 而其他(总计14000个)未付款 。 ”
一位新能源车企销售告诉连线出行 , 能被视为真正的预订订单必须是已经完成支付定金的订单 , 没有付款无法算作一笔订单 。
其实 , 在这份调查报告发布前 , 已有一些做空机构对FF的订单量产生质疑 。
去年1月底 , 贾跃亭宣布FF会通过SPAC方式实现上市的同时 , 在发布招股书之前也率先透露了FF 91的订单情况 , 表示FF首款旗舰车型FF 91已获得超过 1.4 万辆订单 。
但很快 , 这就遭到了做空机构Hindenburg的质疑 , 该机构表示通过调查可以认为FF所声明的订单量是伪造的 。 对于这一质疑 , FF并未做出任何回应 , 不过在这之后FF在公开场合再也没有提到与订单量相关的信息 。
这之后 , FF的上市计划继续进行 , 并在去年7月初完成了上市 。 但就在FF上市三个月后 , 又一做空机构盯上了FF 。
去年10月初 , 做空机构J Capital Research发布了一份关于FF的做空报告 , 并在这份长达28页的报告首页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不认为FF公司能卖出哪怕一辆车 。 ”
在这份报告中 , 该机构首先将矛头对准了FF在去年1月公布的大笔订单量 。 他们认为FF宣称的这些订单量是虚假的 , 因为通过调查发现FF所宣称的这些订单中有78%的订单都来自于同一家公司 , 而这家公司很有可能是FF旗下的子公司 。
这就意味着 , FF公布的订单中很大部分都来自于“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 而不是来自于真实的消费者 。
其次 , 该机构还在做空报告中表示 , FF已经废弃了五个工厂 , 其中包括承诺要在美国加州的North Las Vegas 和 Vallejo建立的厂房 , 以及在中国德庆、珠海及广州的工厂 。
FF曾在上市招股书中写到 , 旗下的汉福德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工 , 并预计在7个月内完成FF 91的量产 。 但通过该机构的走访 , 招股书中的这家工厂一片寂静 , 丝毫没有开工的迹象 。
除了工厂因素之外 , J Capital Research还从技术方面论证了FF无法交付这样大量的订单 。
在他们看来 , 由于零部件耐用性和供应商方面的问题 , 很难实现FF 91的大规模量产 , “基本没有供应链厂商会接FF的业务”J Capital Research援引一位FF内部高管如是说道 。
而在零部件方面 , 主要是针对于动力电池方面 , J Capital Research曾采访了FF内部的两位前高管 , 他们均表示FF 91搭载的动力电池存在会泄露、甚至是爆炸的风险 。
针对这些机构的质疑 , 贾跃亭很快在社交平台上回应道“冷饭热炒、无稽之谈”;FF官方随后也发表声明称 , 面对质疑FF特地成立了一个独立董事组成的特别委员会 , 来调查有关做空机构披露不准确的指控 , 这正是前文所提到的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 。
现在来看 , 通过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的调查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此前J Capital Research等做空机构的质疑是没有证据的 , 但与此同时 , 也“自曝”证明了FF此前公布的订单量存在夸大嫌疑 。
除此之外 , 贾跃亭在FF内部的话语权也成为了此轮质疑的焦点 。
2 FF姓不姓“贾”?
“贾跃亭在FF上市后对公司管理的参与比很多股东显得更为重要 。 ”
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在发布的调查报告中这样描述着贾跃亭在FF内部的话语权 。 在他们看来 , 公众及投资人很有可能低估了贾跃亭对于FF的参与程度 , 尤其是在贾跃亭辞去FF的CEO之后 。
2019年9月 , FF在其官网、官微和官方公众号同步发布了一条消息 , 宣布任命前“宝马i8之父”毕福康为FF全球CEO , FF创始人贾跃亭会辞去原全球CEO职务 , 转任CPUO一职 。
彼时FF官方透露 , 毕福康担任FF公司全球CEO职位后 , 会全面带领FF核心团队实现战略目标 , 持续打造行业领先的技术及产品 , 并重点推动正在进行的融资活动 。
而对于贾跃亭 , 会交出对FF的控制权 , 转而负责互联网生态系统战略的整体落实 , 领导人工智能、产品定义、用户获取、用户体验和用户运营等相关工作 。
到了2020年7月 , 贾跃亭在其个人微博中发布了一份名为《打工创业、重启人生、带着我的致歉、感恩和承诺》的博文 , 其内容主要是宣布其个人破产重组案最终完成 , 他无需承担29.6亿美元的债务 , 所有债务会装进FF股权的信托基金中 。
就此 , 在业内看来贾跃亭之所以此前会辞去FF的CEO一职 , 主要是为了达到个人破产的目的 。
对于这点猜测 , 贾跃亭表示 , “我之所以会放弃一切 , 只为把FF做成 , 尽快彻底偿还余下的担保债务 , 实现变革汽车产业的梦想 。 ”
殊不知 , 这之后贾跃亭依然通过不同的方式操控着FF 。
据FF提交的招股书显示 , 上市后的FF会组建董事会 , 并且董事会成员会有9个席位 。 对于董事会成员的任命FF管理层委员会进行参与 , 这一委员会可以指定其中的4位董事 , 再加上FF的CEO须为董事会成员 , 因此FF管理层委员会能指定的董事成员实际上就是5位 。
9位董事会成员中5位可由FF管理层委员会决定 , 按照中国大陆的法律认定规则来看 , 如果一利益集团控制某一公司半数以上的董事会成员 , 那么就可以认定这一集团实际控制这家公司 。
贾跃亭虽然在辞去FF的CEO之后 , 担任的是FF的CPUO一职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他依然是FF管理层委员会的一员 。 另据外媒The Verge报道 , 任FF全球资本市场副总裁一职的王佳伟 , 是贾跃亭的外甥 , 他同时也是这一FF管理层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
无独有偶 , 做空机构J Capital Research也曾在他们的做空报告中提到“贾跃亭或许仍然通过直接控股 , 担任职务、聘用亲属(外甥王佳伟)等方式掌握对FF公司的控制权 。 ”
这就意味着 , 贾跃亭看似已经主动脱离了对FF的掌控 , 但实际上FF依然“姓贾” 。
面对贾跃亭利用管理层进行权利布局的事实 , FF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也在调查报告中列出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 其中新任命了Susan Swenson担任董事会执行主席一职 , FF CEO毕福康和CPUO贾跃亭将向其汇报 , 且后者二人的年度基本工资均将削减25% 。
根据新的领导结构 , Brian Krolicki 将卸任FF董事会主席和公司治理及提名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 成为董事会审计和薪酬委员会的成员;Jordan Vogel将卸任FF治理及提名委员会的职务 , 担任首席独立董事;Scott Vogel将成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及提名委员会的主席 。
此外 , 对于与贾跃亭有亲属关系的FF全球资本市场副总裁王佳伟 , 将会被无薪停职处理 。
据连线出行获悉 , 以上这些补救措施已于2022年1月26日获得FF特别委员会的批准 , 并在2022年1月31日的FF董事会会议上获得批准 , 立即生效 。
在业内看来 , 通过以上一系列对于FF管理层的“大换血” , 将会对贾跃亭此前构筑的掌控权利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 而对于FF而言 , 它面前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需要思考——此次贾跃亭的谎言再次被拆穿后 , 还会有人相信FF吗?
3 还会有人相信FF吗?
FF自身可被信任的资本 , 已经所剩不多 。
对于车企而言 , 获得公众和投资人信任的主要来源就是产品的量产 , 以及之后的销量 。 就拿“蔚小理”为例 , 在它们成立之初并不被市场认可 , 以至于各自都经历过“至暗时刻” 。
但随着旗下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交付 , 渐渐被更多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销量的增长 。 放眼去年全年销量 , “蔚小理”三家车企的总销量都已接近10万辆的水平 。
再到今年1月 , 小鹏和理想的月度销量都已破万 , 分别达到了12922辆和12268辆 , 蔚来虽然没有实现破万 , 但销量也接近万辆、达到了9652辆 。
销量之外 , 股价和市值的增长也体现出了资本市场对于“蔚小理”的信任 。 截至2月8日收盘 , 蔚来、小鹏和理想的股价分别为24.69美元/股、37.17美元/股和29美元/股 , 市值分别为392.7亿美元、318.3亿美元和294.7亿美元 。
如果将此股价和市值与“蔚小理”在美股上市时相比 , 都有大幅的提升 。 蔚来、小鹏和理想美股上市当日收盘时股价分别为6.6美元/股、21.22美元/股和16.46美元/股;市值方面 , “蔚小理”上市当日市值分别为62亿美元、155.9亿美元和97.24亿美元 。
反观FF这边 , FF 91自2017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上发布后 , FF多次承诺量产上市时间、也多次经历量产上市“跳票” 。 连线出行曾在《贾跃亭又给投资人“画饼”了》一文中对其进行过详细描述 。
而对FF 91的量产上市 , FF相关高管依然还在做出承诺 。
今年1月 , FF发布微博表示 , FF 91将会在今年夏天正式量产 , 根据计划FF 91的量产版应该是在7月份正式下线 。 而在此前 , 毕福康也在公开场合透露了同样的消息 。
但在业内看来 , FF要完成这一目标 , 并不容易 。 尽管FF上市后还未交出其第一份财报 , 但在去年12月的一场投资者电话会上 , FF官方称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三个月内 , 预计第三季度亏损增至约1.43亿美元 , 净亏损则增至约2.8亿美元 。
此外 , FF官方还表示 , 预计截至2021年9月30日 , 公司累计亏损约28亿美元 , 预计在可见的未来将继续产生重大的经营亏损 , 约在2024年可实现盈利和正现金流 。
按照FF统计 ,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其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约为6.67亿美元 , 这些剩余的资金可以保证FF 91在今年7月上市 。 但FF也预计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总负债约为3.54亿美元 。
再加上随着劳动力成本、电池及芯片等原材料价格的增长 , 以及关税和供应链限制等其他宏观经济挑战 , FF 91项目上会增加一定的成本 。 抵去负债和增加的成本 , FF的资金储备或许并不多 。
FF也预估道 , 要实现FF 81和FF 71两款车型的研发 , 还将需要约15亿美元的额外资金 。
除了缺钱之外 , 要实现FF 91的全球大规模交付 , 中国市场也是FF不能丢失的市场 。
去年11月底 , FF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公司财报延期的提问时表示 , 公司除了正在全力以赴实现FF 91量产 , 还在洽谈中国总部落地相关事宜 。 据了解 , 彼时FF的目标城市包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
但几个月过去了 , FF中国总部的落地已然没了消息 。 在业内看来 , 或许是因为FF此前被做空机构质疑 , 再加上贾跃亭本人的信用在国内已经不剩多少 , 在国内建厂的可能性或许已经不大 。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 , 目前对于FF和贾跃亭的态度除了谨慎之外 , 更多是在思考FF是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标的 , 因为现阶段在投资人面前的造车项目已经有很多了 , 如果要投资肯定会选一个比FF经历简单些 , 看似风险小一点 , 或者合作方实力更大的项目 。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连线出行这样表示 。
FF的信任危机已经很严重 , 资本市场也在用脚投票 。
截至2月8日收盘 , FF的股价为4.24美元/股 , 市值为13.75亿美元 。 相比于FF去年7月上市当日16.8美元/股的开盘价 , 已跌去了74.76%;市值方面 , 较上市当日的54亿美元 , 也已缩水了40多亿美元 。
而这样的不信任 , 目前已愈演愈烈 。
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谨言告诉连线出行 , 由于FF是美国上市的企业 , 它是受当地法律约束的 。 像FF这样未如实披露信息或数据造假 , 将损害股东的权益 , 可能会违反美国当地的法律、行政法规 。
正因如此 , 据多家媒体报道 , 就在FF独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后 , 曾为瑞幸股票投资者发起集体诉讼的Pomerantz Law Firm宣布将代表FF的投资者进行调查索赔 。 而此前已有多家律所对FF提起集体诉讼 。
随着本月FF“自曝”订单数据存在造假嫌疑和贾跃亭并未脱离对FF的控制等事实后 ,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认为 , 国内市场及投资人对FF的信任还会进一步降低 , 同时FF也会受到更加严格的审视 。
虽然现实已是如此 , 但FF的造车之路依然要走下去 , 因为只有真正造出车、卖出车 , 或许才能挽回一些公众及行业对其的信任 。 也只有这样 , 贾跃亭的“造车梦”才不会就此“窒息” 。
(本文头图来源于Faraday Future官微 。 )
【创事记|贾跃亭又撒了两个大谎,谁还敢买FF?】(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市场资讯|应届生怒怼管理层后续:已离职、被标记永不录用?腾讯张军回应...
- 创事记|2022,资本终于要上天了?
- 复合材料|“黑黄金”的吉林印记
- 创事记|这届冬奥会,虚拟人含量有点高
- AMD|AMD刷新CPU市场占有率记录
- 员工|B站向爆料人发出律师函,并否认篡改猝死员工加班记录;怼腾讯的应届生回应被标注永不录用;Atom 1.59 发布|极客头条
- 人工智能|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会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一行
- Samsung|包含可折叠显示屏的三星Galaxy Book Fold笔记本可能很快推出
- IT|贾跃亭又撒了两个大谎,谁还敢买FF?
- 螺丝|挑一台二手笔记本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功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