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数字鸿沟”现象正日益凸显 。 伴随金融产品加快数字化转型 , 数字化金融服务全面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 不同群体在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上形成差距 , 金融方面的“数字鸿沟”由此产生 , 并一度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
有学者研究表明 , 现代科技的服务对象主要为青年群体 , 其绝大多数产品的设计对于老年人而言并不适用 , 一些围绕老年人群体设计的手机款式也乏善可陈 。 老年信息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能不足 , 适老特征不够明显 , 质量水平不高 。
手拿纸质存折或存单的老年人面对银行的新型取款机一脸茫然 , 拿着身份证的老人却被告知柜台取款还需要人脸识别 , 在家使用智能手机找不到金融服务的相关功能……诸多问题困扰老年群体 , 对银行服务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呼声持续不断 , 并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
【银行|金融业转型不应扩大“数字鸿沟”】银保监会办公厅去年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要求 , 各银行保险机构要保留和改进人工服务 , 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等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 , 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 。 银保监会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在第九项“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中更是明确提出 , 对老年、残障、少数民族等客户群体 , 加强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应用软件功能建设 , 增强对无网点地区及无法到达网点客群的服务覆盖 , 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 , 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
在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同时 , 不能让“数字鸿沟”越来越大 , 更不能以牺牲部分群体的金融服务为代价 。 监管部门除了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 推动金融机构服务转型之外 , 可以推出相关细化考评办法 。 可喜的是 , 有的地方银保监局已将适老化金融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 。 加大正向激励 , 激发各级分支机构及员工做好适老化金融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值得尝试 , 相关办法可考虑进一步完善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
要正确看待金融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与化解“数字鸿沟”的关系 , 二者并非对立的关系 。 要更多发挥数字科技的正向作用 , 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弥补“数字鸿沟”的契机 , 充分利用金融数字技术 , 大力发展适应老年人以及各类群体的金融科技 , 推动金融机构为老百姓提供更有科技含量、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陆 敏)
推荐阅读
- 互联网|李颖: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功能|交通银行手机银行、官网首批通过工信部 适老化及无障碍水平评测
- 员工|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入职001号数字人员工,商汤科技助力打通智能服务系统
- 电子商务|银行“睡眠账户”排查升级:余额低于10元或被清理
- 设计|推进商业数字化转型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消费万花筒)
- the|美国副财长:科技公司应将稳定币业务留给银行去做
- 运营|数据中心智能转型之路,看施耐德电气方案如何保护“大脑”健康!
- 最新消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公告将开展非“银联”标识绿卡清理工作
- 识别|中国银行公布现钞追踪专利:可识别条形码进行追踪现金
- 网络|砥志研思、履践致远:华为助力中国银行成功部署网络级数据压缩加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