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元宇宙的房子按平方米卖吗?

文/胡翌霖
近日 , 有媒体报道 , 2021年12月 , 元宇宙平台Sandbox上的一块虚拟土地以约人民币3200万元的价格售出 。 笔者找了去年12月的新闻 , 发现当时有报道说:“Sandbox上的一块虚拟土地以430万美元(约合274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 。 ”虽然没有查证到两个报道说的是不是同一块地——因为其实Sandbox上的土地是以数字货币(SAND或ETH)交易的 , 而这些数字货币波动较大 , 在不同时间换算成美元或人民币 , 可能得出不同的数值 。
但以the Sandbox为代表的元宇宙“房地产”的确在近几个月来保持活跃 , 耐克、阿迪、普华永道、Gucci等传统名牌都纷纷买地入场 。
为什么虚拟地产有价值?
从定量上 , 很难评估现在的元宇宙地产究竟是泡沫虚高还是潜力无限 , 但从定性上说 , 元宇宙地产确实有价值 , 这一点恐怕已经不需要争论了 。 尽管如此 , 笔者还是稍微讨论几句 。
其实“地”的隐喻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就已经出现了 。 我们用“地址”“域名”来定位一个网站 , 用“空间”来命名许多网络社交平台 。 比如早年有MSN Space , 国内有QQ空间(Qzone) 。
2006年问世的QQ空间已经预示了现在元宇宙地产和NFT交易的逻辑 。 每一个QQ用户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个人空间” , 进行自我展示 , 包括发布各类文章、图片 , 也包括采用各种免费或付费的装饰品 。 喜爱装扮或者热衷炫耀的QQ用户 , 往往愿意花钱购买精美而稀有的装饰品 , 美化自己的空间和QQ秀 。 后来也有人利用QQ空间营销卖货 , 他们也乐意花钱装扮自己的空间 。
现在的所谓元宇宙地产 , 最主要的功能无非也是能够提供一个展示空间 , 有人用来社交、炫耀 , 有人用来做广告、卖货 。 The Sandbox和QQ空间的差异无非是两点:第一点是开放性 , 借助区块链技术 , 使得空间所有权和各种装饰物的交易变得更加开放 , 用户之间可以随时自由交易 , 不限于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内部 , 而是向全世界(使用加密货币的)所有网民和机构开放 。 第二点是丰富性 , 借助VR技术 , The Sandbox中提供的展示空间不再是平面的网页 , 而是立体的虚拟实境 。
无论这类空间被用于个人炫耀还是商用广告 , 这类需求都有某种“自我实现”的趋势 , 也就是说 , 当无人关注时 , 这个空间就一文不值 , 但越是炒作 , 越受人关注 , 这个空间的价值就可能水涨船高 。
元宇宙的地有多大?
【中国经营报|元宇宙的房子按平方米卖吗?】在网络上 , “空间”是一个隐喻 , 或者说 , 它恢复了空间的某种古老含义(如希腊文topos) , 指的是一种被事物占据的处所 。 空间之“空”意味着“自由度” , 空间的所有者可以在其中拥有自主活动的余地 。
从网址、域名 , 到Qzone、MSN Space , 再到the Sandbox、Decentraland , “网络空间”似乎经历了一维、二维到三维的变化 。 但无论如何 , 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 三维是物理空间中的三个自由度 , 而在网络空间中 , “自由度”并不能理解为三维坐标 , 而且网络空间并不是以“米”来度量的 。
那么问题来了 , 元宇宙房地产究竟是以什么来度量的呢?报道中卖出几千万元的那块“土地” , 究竟有多大呢?
在the Sandbox中 , 地块的最小单位是Land , 一块Land就是一个1×1的地块 , 以纵横坐标标识 , 以(0 , 0)为中心 , 如(-10 , 123)、(55 , -149)等 。 有时相邻地块会被打包出售 , 如1×2、3×3、24×24等等 。
那么1×1的地块究竟有多大呢?还是以the Sandbox为例 , 答案是“288 voxels by 288 voxels” , 是一个长宽只有288个立方像素的空间 。 当然这不是最终显示的分辨率 , 化身、材质和贴图会精细一些 , 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像素锯齿的世界 。 从视觉分辨率来说 , 与其把1×1的地块与现实中的一套房产相比 , 不如说它就是一个比肥皂盒还小的地方 。 目前的元宇宙地产开发好比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 其实是在一个相对逼仄的环境下做装潢 。
中国经营报|元宇宙的房子按平方米卖吗?
文章图片
图1/2

中国经营报|元宇宙的房子按平方米卖吗?
文章图片
图2/2

为什么移居元宇宙?
至少目前来看 , 吸引人们入驻元宇宙地产的 , 并不是纤毫毕现的虚拟实境特效 , 相反 , 这地方看起来狭小而粗糙 。 那么世界各国的人们为什么会朝这里聚集呢?
话说回来 , 人们又是为什么聚集到城市里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物种繁多、视野开阔 , 人类为什么要建设出城市并把自己关进城墙之内呢?为什么许多人宁可放弃独门独户的乡村宅院和大片农田 , 也要往水泥森林的城市里挤呢?
视觉体验上的简化 , 或者说“方形化” , 也是自古以来的一个趋势 。 大自然几乎不存在“方形” , 方形通常是人造的 , 农民把土地划成方形以便彼此分割 , 城市人把房屋建成方形以便利用空间 。 越是文明化、现代化的地方 , “方形”就越多 。 道理很简单 , 方形更容易计量、分割和管理 。
我们当然可以期待 , 目前元宇宙锯齿方格状的视觉形象只是暂时现象 , 随着VR技术的发展 , 我们很快就能够进入和现实世界难以分辨的虚拟实境之中 。 但我觉得如果仅仅停留于“仿真” , 那么元宇宙反而没有多少革命性了 。
正如人们聚往城市 , 并不是因为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农村难以分辨 , 而是因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自由度” 。 城市的本质是社交 , 通过把人聚集起来 , 加速人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 在城市打拼 , 更容易接触到更多的朋友和思想 , 有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余地 。 为了获得社交和工作上的自主性 , 从数千年前直到今天 , 这都是城市生活的主要意义 。 进城者为了思想眼界的开阔而愿意牺牲肉眼视野的开阔感 , 为了社交空间的开放而愿意忍受居住空间的逼仄感 。
如此看来 , 元宇宙的像素风格未必会随着技术进步很快消失 。 事实上 , 如果只是一个人玩单机游戏 , 那么现在的VR技术已经能够带来8K视野 , 基本上是非常逼真了 。 但问题是 , 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单机游戏 , 而是一个新的聚集空间 。 技术和带宽都会不断提升 , 但元宇宙的参与者也会不断增多 , 在元宇宙中进行的交互活动也会不断增多 , 带宽的增长未必能够超过使用需求的增长 , 如此一来 , 为了节省带宽 , 为了更高效地交流 , 也许元宇宙中的“画质”并不会轻易改善 。
即便元宇宙的画质会不断改善 , 其方向也未必是越来越像现实空间 , 正如城市空间的改善并不是趋向于田园风光 。 比如说 , 元宇宙为什么要有“房子”呢?现实中的房子是为了遮风避雨 , 但元宇宙又没有风雨 , 要房子何用?遮掩隐私的效果可以用任意方式实现 。 元宇宙为什么要有街道呢?既然谁都能在虚拟空间中瞬移 , 街道和马路都毫无意义……
目前the Sandbox、Decentraland等主流元宇宙地产 , 在很多地方都还是以传统的空间观念来布局的 , 我猜想在不久的将来 , 元宇宙的空间将形成自己的逻辑——不再以城市、田园或大自然作为标准 。
作者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
(编辑:赵芳迪 校对:颜京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