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宋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北方。此时的北方,阻碍宋朝统一大业的绊脚石有两个,一是独立在山西的北汉政权,一是被辽国霸占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文章插图
▲宋辽对峙
宋王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先灭掉弱小的北汉,剪除辽国的羽翼,然后再相机夺取十六州。
公元979年,宋王朝开始了第一次北伐,在灭掉北汉之后,宋军开始进攻燕云十六州。
但据守十六州的辽兵兵精粮足,坚守抵抗,辽国大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增援,而宋军因为劳师远征而疲惫不堪,再加上大军深入敌境,粮饷供应不足,宋军被迫撤退,第一次北伐仓促收场。
文章插图
▲北宋第一次北伐,成功灭掉北汉,并乘机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首战受挫的宋王朝并没有放弃,因为此时的宋朝是北伐的最佳时机,国内统一,政局稳定,民心归附,兵强马壮。宋朝欠缺的只是一个时机,一个辽国内乱,可以趁虚而入的机会。
老天爷也终究是眷顾宋王朝,没有让它等太久。
公元983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辽国皇帝驾崩,新即位的幼主只有12岁,国事暂时全由皇帝的母亲萧太后主持。辽国内部最高权力正在交接过程中,国内政局还处于动荡期。
于是宋朝于公元986年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祖国的完全大一统。由于此次北伐发生在北宋雍熙年间,所以也叫雍熙北伐。
第二次北伐初期也是非常顺利,但之后宋军战术失误,被辽军截断粮道,后方补给线被切断,随后导致宋朝三路兵马全线溃退。辽军随后倾全国之力进行反攻,宋朝大败而归。
文章插图
▲北宋的第二次北伐(雍熙北伐)举全国之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雍熙北伐的失败,固然与燕云十六州本身易守难攻有关,但主要在于宋王朝作战指挥错误,以致于功败垂成。经此一役,北宋国力被大大消耗,精兵良将尽失。宋王朝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也再无力抵挡少数民族的进攻。
公元1005年,辽军南下,宋军无险可守,节节败退,被迫与辽国讲和,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此后的北宋王朝专心国内治理,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对周边国家采取怀柔政策,使得宋辽边界百年未有过战事。北宋虽然商品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薄弱,武备松弛,在这样的情况下,守住国土已经很不容易,便很难有力量再去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在苦苦支撑了一百年之后,不仅是燕云十六州,整个北方都沦陷于异族。
公元1127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再次南下,宋朝皇帝成为俘虏,北宋正式灭亡,史称“靖康之耻”。之后宋朝的皇室南渡长江,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政权。
文章插图
▲1127年北宋灭亡,宋宗室子弟南渡杭州建立南宋政权
三、长达四百年的博弈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几经轮替,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被女真族灭掉,女真族建立了金国,金国接管了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并南下灭亡了北宋。
同时,金国燕云十六州的燕州(今北京地区)升格金国的中都,燕云十六州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了金国统治的核心区域。金国之后又被蒙古族灭掉,蒙古族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其彪悍,在整个欧亚大陆上纵横驰骋,灭掉了中国所有与之抗衡的政权,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此时的元朝已经不能用大来形容,可以说是庞然大物。元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帝国,没有之一。
汉族与少数民族关于燕云十六州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在元帝国大一统局面下化为了无形。公元1211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发动灭金战争,蒙古军队经历23年,于公元1234年灭掉了金国,并全盘接受了金国的国土。之后元帝国讨伐南宋,并于1279年灭掉南宋。
文章插图
▲元帝国疆域空前辽阔,燕云十六州不再是边界
随着元帝国不断向外扩张领土,为了在广大的区域内建立有效的统治,元朝统治者看中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界的燕云十六州,而北京作为十六州的代表与重中之重,成为了元朝的首都(元朝称大都)。
北京以北是广袤的草原大漠,以南是富饶的华北平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