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进城的人
高铁直达、高速直通,加上冬奥会的知名度和各滑雪场的聚集效应,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崇礼。
最先到来的是游客。2013年北京与张家口联合申办冬奥会之前,大众对滑雪运动的概念更多囿于竞技体育范畴,但随着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冬季运动加速闯入大众的运动场景。据公开数据显示,以崇礼区为例,从2015年申冬奥成功到2019年雪季,崇礼游客数量从127.2万人次增长到442万人次,雪票销售翻番,旅游收入从5.1亿上升至33.3亿,游客人均消费从401元增长到750元。
“过去坐在缆车上往下看,雪道上都见不着人,现在滑雪大厅乌泱泱全是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林是北京人,北京雾霾最严重的几年,他被崇礼的清新空气吸引,逐渐常住崇礼,但朴实的小城除了滑雪没有别的娱乐,他便成了雪场常客,也成了滑雪运动迅速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眼中有三个变化中可以真正感觉到滑雪正走进人们的生活,首先,滑雪水平普遍提高,“以前不栽跟头就挺好,现在个个如履平地,跟教练似的”;其次,来餐厅就餐的客人中说南方口音的雪友多了,“广东、四川、上海,来得很勤快,和我们都成了朋友”;装备越来越丰富,“以前大家都租雪具、雪服,现在基本都自备装备”。
雪友的消费习惯的确在改变。2021年某电商平台“双11”销售数据显示,雪服、雪板、滑雪镜、冰雪旅游等冰雪品类订单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滑雪服成交额同比增长270%,滑雪单板订单量同比增长590%,滑雪镜订单量同比增长300%,滑雪品类自营订单量同比增长23倍。
游客的到来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到崇礼。正在北京上大学的刘之琪还记得儿时的崇礼,“县城里基本都是土路,交通、物流不方便,要买什么东西,大家基本上都得去张家口市里。”而往返一趟约一个半小时,下雪的话,得两个多小时,“我印象里,崇礼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缓缓起步的小城镇。”
5岁时,刘之琪离开崇礼去张家口市区生活,一次暑假回崇礼接触到滑雪,并在表哥的影响下喜欢上滑雪摄影,此后便经常回到崇礼,“看路上的车牌号就能看出来我们崇礼有多受欢迎,除了北京,其他地方的雪友越来越多了。”她注意到,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无论是雪具租赁的丰富性还是滑雪教练的专业性,都有了明显提升,“很多教练还会双语教学,也多了不少外教”。她观察过,除了传统的滑雪教练,双语导游、滑雪摄影师都是随着冰雪产业发展催生的职业。
靠雪讨生活,确实是当地人的常态。朱志勇是棋盘梁村村民,因村子所在地正处于延崇高速的终点,整个村子在2017年便迁入城区,村委会也扎进了居民小区里。朱志勇家原先种植圆白菜,虽然崇礼缺水、缺乏能连片的平地耕地,但较好的土质还是为当地农户提供了丰收的可能。只是天气让人头疼,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气温骤降,不利务农,却为滑雪提供了条件,在崇礼,天然雪滑雪期可达120天,存雪期长达140多天,而山坡坡度多在5度-35度,陡缓适中,称得上华北地区最理想的滑雪地域。
而冰雪产业的红火,带动着餐饮、旅店、滑雪配套产业的迅速升温。夏天种地、冬天进雪场打工就成了当地农户流行的谋生方式,朱志勇表示,“上点儿岁数的女人去雪场当保洁、服务员,男人就当安保、学造雪,年轻人大多都学滑雪,争取当个教练,基本上咱这儿都是跟滑雪脱不开关系的人。”据资料显示,现在崇礼滑雪教练中本地人约占40%,而在崇礼,一名水平中等偏上的滑雪教练一个雪季收入,相当于农户在一个蔬菜大棚里耕耘一年彩椒。
据河北省张家口市副市长、冬奥办副主任刘海峰介绍,冬奥会筹办确实加速了当地居民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崇礼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和冰雪相关的工作,超过3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端上了“雪饭碗”。
刘海峰透露,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已经把2022年确定为“奥运经济推进年”,计划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影响力的会展论坛活动,努力把崇礼打造成为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高端会议会展中心,同时积极开展全季旅游,努力把奥运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让大家手里的‘雪饭碗’永远不会凉。”
本报河北崇礼2月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梁璇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
- 春节|虎虎生风!伏羲山旅游区春节长假年味儿浓浓
- 三鱼萌狮文化村揭开神秘面纱,春节期间人气火爆|新春走基层| 游客
- 鄱阳湖|冰雪鄱阳湖 呵护候鸟他们不打烊
- 大润发|为“爱”打call,来雨花定制你和TA的“专属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