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眼肌麻痹配方
【原方配方组成】当归9克 , 生地9克 , 桃仁12克 , 红花9克 , 枳壳6克 , 赤芍6克 , 柴胡3克 , 甘草6克 , 桔梗5克 , 川芎5克 , 牛膝9克 。
【用法】水煎 , 每日1剂 , 分早、晚2次温服 。
眼肌麻痹也称麻痹性斜视 。主管眼球运动的肌肉有上、下、内、外4条直肌和上、下2条斜肌组成 。6条肌肉中除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 , 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 , 其余4条均由动眼神经支配 。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使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而引起的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位 。患者注视同一目标时 , 其中病损的视轴呈偏斜 , 故称斜视 。临床可分为先天性、后天性、内分泌性和外伤性眼肌麻痹4种 。先天性眼肌麻痹多因先天发育不全、产伤及产后早期疾病所致 , 表现为眼球固定在下斜位或水平斜位 , 仰头视物 , 双侧上睑下垂 。后天性眼肌麻痹多因支配眼肌的神经发生病变 , 或肌肉的某种疾病所致 , 多表现为突然的眼球斜视、运动受限 , 不能耐受复视而出现眩晕、呕吐、步态不稳等症状 。内分泌性眼肌麻痹与甲状腺素刺激有关 , 可出现眼球上转受限 , 上睑退缩 。外伤性眼肌麻痹则多由撞击眼球或眶底骨折所致 , 临床可出现眼球运动受限 , 眼眶组织水肿等症状 。临床也有的分为共转性和麻痹性两类 , 共转性斜视多为先天性或中枢神经病变(如脑炎、脑膜炎)的后遗症 , 眼球运动正常 , 无复视现象 。麻痹性斜视多由于炎症、外伤、中毒及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压迫等 , 有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现象 。
眼肌麻痹属于中医学的“神珠将反”、“瞳神反背”、“风牵偏视”、“视岐”、“视一为二”、“睑废”等范畴 。中医病机为风邪中络 , 痰浊阻络 , 外伤瘀滞 , 肝风内动 。临床辨证分型分为:脾气虚弱型、脾肾两虚型、风痰入络型、瘀血阻络型、肝阳上亢型、肾阳虚损型、气血亏虚型及外伤跌仆、经络受损型 。血府逐瘀汤主要适用于瘀血阻络型的斜视 , 临床症状除见斜视外尚有眼胀或眼刺痛 , 头疼 , 舌有瘀斑或瘀点 , 脉细涩等症状 。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克 , 生地10克 , 桃仁10克 , 川牛膝10克 , 红花10克 , 川芎6克 , 赤芍6克 , 柴胡6克 , 桔梗6克 , 丹参30克 , 甘草3克 , 僵蚕10克 , 全蝎6克 。
【血府逐瘀汤眼肌麻痹配方】若风邪较重者 , 加防风10克 , 钩藤30克;若肾阴不足者 , 加枸杞子10克 , 麦冬10克;若肾阳虚损者 , 加附子10克 , 肉桂5克 , 山药15克;若气血亏虚者 , 加黄芪30克 , 首乌10克 , 阿胶10克(烊化);若脾气虚弱者 , 加党参15克 , 黄芪15克 , 白术10克;若外伤跌仆、经络受损者 , 加生石膏12克 , 小蜈蚣半条 , 粉葛根8克 。
(1)根据《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 1993 , (2):86 , 李怀善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例 , 均获痊愈 。处方:当归10克 , 生地10克 , 桃仁10克 , 川牛膝10克 , 红花10克 , 川芎6克 , 桔梗6克 , 柴胡6克 , 枳壳6克 , 赤芍6克 , 甘草3克 , 丹参30克 。每日1剂 , 水煎 , 分早、晚2次服用 。
(2)根据《中医杂志》 , 1988 , (10):21 , 班旭升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例 , 均治愈 。处方:当归15克 , 熟地15克 , 川芎10克 , 赤芍10克 , 川牛膝10克 , 桃仁12克 , 红花12克 , 柴胡7克 , 枳壳7克 , 竹茹7克 , 石决明18克 , 蝉蜕15克 , 甘草6克 。每日1剂 , 水煎 , 分早、晚2次服用 。
推荐阅读
- 血府逐瘀汤眼挫伤配方
- 血府逐瘀汤神经性呕吐配方
- 血府逐瘀汤粘连性肠梗阻配方
- 血府逐瘀汤肝脾肿大配方
- 血府逐瘀汤便秘配方
- 血府逐瘀汤膈肌痉挛配方
- 血府逐瘀汤胆石症配方
- 血府逐瘀汤肝硬化配方
- 血府逐瘀汤慢性肝炎配方
- 血府逐瘀汤心律失常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