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最值得被夸下海口的城,比三亚好吃多了( 二 )


海南的米粉 , 多以发源地命名 , 作为其口味的标签 。 其中“海南粉”这个名字最是大包大揽 , 在海口人的语境里 , 它特指本地的腌粉 。 一碗干净的细粉 , 加上鱿鱼、豆芽、酸菜、竹笋、花生、葱花、香菜等配菜 , 浇上店家调好的酱汁 , 搅拌过后就可以享用了 。
一口下去 , 你会同时感受到浓郁和清甜 。 在最为地道的米粉店里 , 你还可以在腌粉吃到过半的时候盛一碗海螺清汤加入粉中 , 享受不同的口感 。
△料巨多的海南粉 。
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县贡献了陵水酸粉 , 同样是细粉 , 在姜、醋、黄灯笼辣椒酱等冲口佐料的作用下 , 再伴着牛肉的嚼劲 , 陵水酸粉显得更为浓烈 , 独具特色 。
东北部的抱罗镇贡献了抱罗粉 。 抱罗是海口的东邻文昌下属的小镇 , 恰好处在海口和文昌的中间位置 , 在共同口味的牵线搭桥下 , 行政区划的边界似乎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 制作抱罗粉一般选用粗一些的米粉 , 形似乌冬面 , 也更有嚼劲 。
△在海口 , 嗦粉就足够嗦一天了 。 /图虫
等着你的还有同样以地名命名的后安粉、澄迈粉、临高粉……一种米粉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 在海口 , 你仅凭吃粉就能领略整个海南的味道 。
海南岛原本长期属广东省管辖 , 从海南人的对食物的处理方式中 , 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渊源 。
事实上 , 海南与广东、福建等一些中国南方省份的饮食习惯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 在明清以降的“下南洋”时代 , 海南人得风气之先 , 向更远的南方闯荡 , 于是海南人的饮食文化中也携带了明显的东南亚气息 。
△南洋风味海南鸡饭 。 /维基
2018年 , 新加坡曾为“海南鸡饭”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 。 有趣的是 , 当时对此提出质疑的不仅有海南人 , 还有马来西亚人 。 一道以“海南”命名的菜肴能够引发几个国家之间的“专利”争夺 , 背后是“文昌鸡”这道海南名菜的游历和演变 。
时光流逝间 , 生活在南洋的海南人与当地人深度交融 , 和谐共处 , 对于口味的偏好也逐渐不分彼此 。 文昌鸡配米饭团 , 原本是海南人的吃法 , 时至今日 , 海南鸡饭早已跨越山海 , 赢得不同国度人们的共同喜爱 。
海口哪里是美食荒漠 , 三言两语根本说不尽那里好吃的玩意儿 。 如果你有时间 , 留一些肚子给夜市和大排档吧 , 许多的海口美食故事在那里等着你打开 。
02
海口 , 有故事可以说
从雷州半岛向南望去 , 海的那边就是海口了 。 广东徐闻与海口之间的海面 , 最窄处只有18公里 。 地处南渡江的入海口 , “海口”由此得名 。
海口是个小巧的城市 , 纵横距离都不过60公里 。 从面积上看 , 这个省会相较省内其他地级市、县级市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
不过 , 它拥有令人倾心的海岛风情——澄澈的蓝天、青郁的棕榈树、海边人们的嬉闹 。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是海口的幸运 , 更为难得的 , 是过往时光的雕琢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独特文化印记 , 它们绝对值得你细细探寻 。
△海南的海岛心情 。 / Pixabay
借由秀英、新海、南港三个主要港口 , 来自内陆的火车、汽车“乘船”到达海口 , 运送人员和物资入岛 , 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 , 琼州海峡早已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
然而在古代 , 海南长期被视为“化外之地” 。 在秦代 , 海南是“百越”诸部之一 。 汉武帝在这里设置儋耳、珠崖二郡 , 两个地理名称的印记一直留存至今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地处“海之南”海南岛如中华文明的“编外”成员 , 形单影只 。
宋代 , 遭遇贬官流放的苏东坡来到儋州 , 与过往人生中的一切近乎天人相隔 。 海南岛特有的原始澄澈的民俗风情 , 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人生境界再度升华 , 写出“我本海南民 , 寄生西蜀州”的诗句 。
△苏轼曾被流放到此 , 如今留下了海口市五公祠公园里的苏公祠 。 /图虫
东坡先生用自己的旷达乐观为这个沉寂良久的海岛留下了亮丽一笔 , 它终于成了中华文明史中不能被忽视的部分 。
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下 , 海南岛和内陆的联系若即若离 , 却从未中断 。 明清以降 , 海南终于迎来了重要转折 。
△由琼州海峡驶入海口的路 , 越来越便利了 。 /图虫
海口的骑楼老街为中国人“下南洋”的浪潮留下了证据 , 定格了海南人的敢为人先和开放包容 。 在福建、广东等侨乡集中的省份 , 不少地方也有骑楼的身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