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益气汤治夏季热配方
【原方配方组成】黄芪3克(汗少减1.5克) , 苍术(甘浸 , 去皮)3克 , 升麻3克 , 人参(去芦)1.5克 , 神曲3克 , 橘皮1.5克 , 白术3克 , 麦门冬(去心)0.9克 , 当归身0.9克 , 炙甘草0.9克 , 青皮(去白)0.8克 , 黄柏(洗 , 去皮)0.4克或0.9克 , 葛根0.6克 , 泽泻1.5克 , 五味子9枚 。
【用法】共研粗散 , 作1服 , 水300毫升 , 煎至150毫升 , 去渣 , 空腹温服 , 每日1剂 。
夏季热是以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及以持续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时期特有的疾病 。尤以婴幼儿多见 。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尿多而清、汗闭或少汗为其主症 。多发于我国中南、东南气候炎热的地区 , 且集中于每年的6~9月炎暑酷热季节 , 病程一般1~2个月 , 有时可达3~4个月 。其发热特点往往随气温的高低而升降 , 进人秋凉后 , 体温亦逐渐下降 , 发热及其他症状均自然消退 。发热期间如无其他兼症 , 预后多属良好 。
本病属于中医“暑热”、“疰夏”、“消渴”等范畴 。其病理特点是感受暑热之邪 , 郁阻肺胃 , 不得外泄 , 伤津耗液 , 辨证分型有:暑伤肺胃、气阴两伤、消渴、暑热、暑湿等型 。本方用于暑湿型 , 表现发热持续不退 , 少汗或无汗 , 口渴多饮 , 多尿 , 烦躁 , 面赤 , 怠惰纳呆者 。
(1)根据《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7 , (1):19 , 杨孝勤报道:用本方治疗疰夏14例 。方用:生黄芪20克 , 党参(或太子参)15克 , 当归、麦冬、神曲各12克 , 葛根10克 , 苍术、白术、升麻、泽泻、五味子、黄柏各9克 , 陈皮、甘草各8克 , 青皮6克 , 生姜3片 , 大枣4枚 。水煎分2次服 , 每日1剂 。随症加减:若虚热甚者去黄柏 , 加青蒿 。结果:14例全部显效 , 多数为3剂显效 。
(2)根据《新疆中医药》1991 , (1):26 , 张广修报道: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和王孟英之清暑益气汤为主化裁 , 定名为“两暑汤” 。治疗夏季感冒、头痛、眩晕、泄泻、胃痛、厌食、心悸、小儿夏季热等病396例 。方用北沙参15克 , 麦冬10克 , 石斛12克 , 西瓜翠30克 , 党参12克 , 生黄芪15克 , 焦白术10克 , 陈皮10克 , 泽泻10克 , 焦山楂12克 , 五味子6克 , 炒黄连、生甘草各30克 。随症加入2~3味对症药物 , 基本方不变 。每日1剂 , 煎2次 , 取液400毫升 , 分2次温服 。3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 , 5日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302例 , 好转68例 , 无效28例 。总有效率为93% 。
(3)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82 , (7):324 , 宣尔圩报道:用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27例伤暑病证 , 其中包括太阳中谒3例 , 疰夏12例 , 暑泻8例 , 伤暑吐3例 , 暑疡1例 。结果:药后寒热、口渴、自汗症3天后消除;二便2天后正常;胸满心烦5天内消失;饮食和精神倦怠服药4~10天得到改善 。
【清暑益气汤治夏季热配方】(4)根据《中医杂志》1987 , (2):21 , 蒋治平报道: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夏季热 。处方:黄连1.5克 , 麦冬10克 , 鲜荷梗30克 , 石斛5克 , 参须5克 , 知母3克 , 淡竹叶3克 , 鲜西瓜皮30克 , 甘草2克 , 粳米10克 。水煎分2次服 , 每日1剂 。共治疗小儿夏季热12例 。结果:痊愈4例 , 好转6例 , 无效2例 。
推荐阅读
- 清暑益气汤治五软症配方
- 清暑益气汤治血汗配方
- 清暑益气汤治慢性疲劳综合征配方
- 清暑益气汤治低热配方
- 清暑益气汤治癃闭配方
- 清暑益气汤治淋证配方
- 清暑益气汤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配方
- 清暑益气汤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配方
- 益气调中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 人参益气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