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科技贯穿着本届北京冬奥会 。 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 , 主火炬在一片美丽晶莹的“大雪花”中安然绽放 。 这片“雪花”不惧风吹 , 是因为有一群“驭风人” 。 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 让这里的“风”消失了 。 在采访人员的采访中 , 他们向采访人员道出了这个保守了8个月之久的秘密 。
文章图片
早在2021年7月 , 中国冰雪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主任李波便接到通知 , 为“大雪花”的点火方案提供可行性研究 。 在方案中 , “大雪花”计划采用悬挑方式吊起 , 完成升空、旋转等动作 。
文章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风洞试验室主任 李波:我们在马店桥就有一个监测点 , 正好这个监测点离我们的“鸟巢”不到3公里 , 我们通过风洞实验找出来“鸟巢”不同区域的风速大小关系 , 然后将气象数据和风洞实验的结果结合起来 , 这样就能够对开幕式当天在这个“大雪花”出现位置的风速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 。
【风速|冬奥黑科技 | “驭风人”讲述如何让晶莹“大雪花”在冬奥会点火仪式上稳稳亮相】团队很快发现 , 受“鸟巢”建筑物影响 , “大雪花”升起区域的风速条件与局地风气候并不相同 。 为此 , 他们又制作了“鸟巢”缩尺模型进行风洞试验 , 确定出了“大雪花”在开幕式中受到风速的概率模型 。
文章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 卢啸:我们当时是用了不同的建模技术 , 在精细的地方用精细的方法来做 , 粗的地方用一些比较粗略的方法来做 , 就是用这种多尺度的方式构建出了它的模型 。
模型建好后 , 新的问题接踵而来 。 “大雪花”形体十分复杂 , 还要在开幕式中进行翻转、升起及旋转等动作 , 只有制作出高保真的缩尺模型 , 才能准确测量得到“大雪花”在不同状态受到的风荷载 。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风洞试验室主任 李波:我们想到了3D打印技术 , 然后再进行风洞实验 。 通过风洞实验数据 , 我们对“大雪花”在不同状态下的抖动进行计算分析 。 最后我们采用底部支撑加悬挂的方式来让“大雪花”在开幕式当天能够稳稳地将火炬插入 , 稳稳地升起来并旋转 , 达到升起来、转起来和亮起来的目标 。
经过一次次尝试、失败、调整、再测试后 , 晶莹的“大雪花”最终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稳稳亮相 。
编辑:杨晓凡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 , 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推荐阅读
- IT|冬奥过半 中国代表队创历史最佳战绩:6金4银2铜
- 高巨|冬奥归来再亮“元宵”,高巨创新无人机编队系统展现“硬核”科技创新力量
- 测试|本届冬奥会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
- 冬奥|冬奥黑科技 | 冰面锥桶摄像机虽小但功能强 带来别样视觉冲击力
- 新浪科技|冰墩墩NFT,值88888美元? | 冬奥·商业
- 中国|科技之光尽情闪耀
- 底色|冬奥会助力北京“蓝起来”“绿起来”
- 什么|“云上冬奥”改变了什么
- 未来|科技之光尽情闪耀
- 文件|小米米家液晶小黑板存储版——随记随画,一键存储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