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期待携程混合办公实验的成绩单

成绩单|期待携程混合办公实验的成绩单
文章图片

吴晨/文 携程集团给员工的情人节礼物 , 是从3月1日尝试推行混合办公 , 每周三周五符合条件的员工可以不再到办公室 , 在家或者在咖啡厅远程上班 。
携程的这一尝试值得褒奖 。 它是中国大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迈向混合办公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 。 在工作方式变得日益多元 , 年轻人更追求工作的意义的大环境下 , 这样的尝试效果如何 , 值得期待 。
把携程的这一尝试放在全球和未来工作场景转型的语境中讨论 , 分享三点观察 。
第一 , 混合办公符合后新冠时代全球数字化转型和组织转型的浪潮 。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影响远比在中国深远 , 远程办公已成为欧美企业过去两年的标配 , 走出疫情之后 , 混合办公也成为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选择 。 经过了疫情的压力测试 , 欧美也探索出一整套远程办公的流程 , 比如如何远程开会、如何远程协作 , 技术上都不再是挑战 , 组织上也有了创新 。 未来 , 元宇宙如果能带来更方便的沉浸式工作场景 , 在办公室和远程办公的区别将变得更加模糊 。 如果十年之后 , 全球混合办公都成为常态 , 自然需要有中国企业率先在国内迈开探索的步子 。
关于混合办公 , 已经有一系列尚未定论的讨论 , 比如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员工平衡家庭和工作 , 到底是会提升效率还是降低效率 。 但有一点 , 路径很清晰 , 混合办公符合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需求 。
这种需求体现在两方面 。 首先 , 知识工作者的效率提升不再是线性的 , 不应该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通过衡量输入——即靠打卡考勤来确保员工在工作状态 , 甚至用996让员工花费更多的工作时间——来预测输出 , 相反应该直接考核输出 。
其次 , 当越来越多的工作围绕项目展开 , 当越来越多工作依赖小团队的协作 , 给员工和小团队在工作流程和组织上有更多自由度 , 推动多元发展 , 反而是好事 。 混合办公就给予了这种多元发展的宽松环境 , 进办公室是为了开会、讨论和协作 , 远程办公则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 , 按照自己的时间分配来完成项目 。
第二 ,混合办公流行会带来时间和成本的节约 , 这也是全球趋势 。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 , 一周有两天在家办公 , 自由选择工作时间 , 就能更方便接送孩子 , 或者花更多时间陪孩子 , 这基本上是共识 。 但更多人通勤时间的节约和企业办公室租金的节约 , 则讨论还不够多 。
长安居不易 , 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 , 每天通勤时间都短不了 , 假设每人每天两小时的通勤时间 , 一周少去办公室两次 , 每人节约的四小时时间可以派上大用场 。 企业也有节约的空间 。 开放办公 , 不固定工位在不少企业已经成为标配 , 如果每天都有一定比例员工远程办公 , 企业就能节约不少的办公空间 , 减少租金成本 。 当然 , 更重要的是 , 随着工作形式的改变 , 办公室的设计也会发生本质的改变 , 甚至重构 。 以工位为主的办公空间很可能未来会被以“元宇宙”会议室(方便虚拟参与) , 社群、团建和协作空间等所取代 。 既然工作变得更灵活 , 办公空间也需要变得更灵动 。
第三 ,作为实验 , 希望携程在一段时间之后能分享混合办公的经验教训 。
其实 , 早在几年前 , 携程就曾经与斯坦福大学布鲁姆(Nicolas Bloom)教授做过类似的在家办公实验(一周只需到办公室一天) , 由携程呼叫中心一千名同事自愿参加 。 对比发现 , 在家办公的员工效率提升了13% , 员工也更喜欢工作 , 辞职率减少了一半 。
不过 , 实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 在家办公的人的升职几率相对于在公司办公的员工而言也减半 。 这就带来了一个困境:显然 , 不少的岗位在家办公可以取得更高的效率 , 但人是社交的动物 , 如果长期不在公司露脸 , 就不大可能得到老板的赏识 , 晋升放缓也有可能 。 另一种解释是在家办公虽然可以提升效率 , 但可能无法提升管理能力 , 尤其是管人的能力 。
布鲁姆教授的结论是 , 灵活办公 , 一周在家上班两天 , 可能是最均衡的选择 。 携程显然参照这一建议设计出混合办公的新尝试 。
期待携程这次不仅是大张旗鼓做实验 , 也能比较透明地分享实验的结果 , 分析混合办公对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 同时也对想让混合办公更高效需要有哪些管理的创新有所总结 。
【成绩单|期待携程混合办公实验的成绩单】(作者为《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