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种类介绍


金枪鱼种类介绍


文章图片


金枪鱼种类介绍


文章图片


金枪鱼种类介绍


文章图片


金枪鱼种类介绍


金枪鱼的种类有很多 , 它包含鲈形目鲭科几个属的鱼类 , 比如金枪鱼属、舵鲣属、鲔属、狐鲣属、鲣属以及裸狐鲣属的鱼类 , 但从渔业的角度看 , 一般称呼的金枪鱼主要是六种 , 分别是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蓝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鲣鱼以及马苏金枪鱼 , 接下来车马慢就给大家介绍下这六种种类的金枪鱼 。

【金枪鱼种类介绍】黄鳍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拉丁学名:Thunnus albacores (Bonnaterre) , 别名:黄鳍鲔) , 鲭科金枪鱼属鱼类 。 其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热带和亚热海域 。
该鱼的最大体长可达3米 , 体重可达225千克 , 体纺锤形 , 粗壮 , 稍侧扁 , 尾柄细;两侧各有1个发达的隆起嵴 , 背鳍2个 , 第二背鳍长 , 胸鳍长 , 尾鳍新月形;体背侧蓝黑色 , 体侧及腹部灰白色 , 尾鳍黒褐色 , 其他各鳍与小离鳍黄色 。 它喜结群活动于外海上层 , 以头足类、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 。
大眼金枪鱼


大眼金枪鱼(学名:Thunnus obesus)是鲭科、金枪鱼属下的一种鱼类 。 体长可达2米 , 体重150千克以上 , 体型与蓝鳍金枪鱼相似 , 胸鳍较大 , 眼较大;体为粗纺锤形 , 体前中部为亚圆筒状 , 横切面近圆形 , 尾部很短;胸鳍很长而尖 , 体长100厘米以下的小鱼 , 其胸鳍可达背鳍第1至第2小鳍之间下方 , 仅次于长鳍金枪鱼;但老龄鱼仅达第二背鳍前端下方 , 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异;体背蓝青色 , 腹部灰白色 , 胸鳍上方蓝黑色 , 下方褐色 , 小鳍黄色 , 黑色边缘 , 但个体小者或为全黑、或为黄色蓝边 。
全世界热带和温带海区(南北纬度在40°之间)均有分布 , 中心密集区在赤道附近海域 。 大眼金枪鱼是大洋性洄游鱼类 , 喜群游 。 季节洄游明显 , 春夏北上 , 冬季南下 。 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虾类及飞鱼等小型鱼类为食 。
蓝鳍金枪鱼

蓝鳍金枪鱼(学名:Thunnus thynnus)是鲭科、金枪鱼属鱼类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
蓝鳍金枪鱼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温带及热带海域 , 包括中国东海 。 蓝鳍金枪鱼为大洋性中上层洄游鱼类 , 它能承受相当大的温度范围 , 生活在温跃层的上方和下方 , 喜结群 , 游速快 。 蓝鳍金枪鱼幼年时表现出强烈的群游习性 , 主要以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 。
长鳍金枪鱼

长鳍金枪鱼(拉丁学名:Thunnus alalunga)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鲭科金枪鱼属 , 由Bonnaterre于1788年命名 。
长鳍金枪鱼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流系、黑潮、和加利福尼亚海流的北部 。 主要活跃于温层下方水域 , 栖息深度可达600米 。 以秋刀鱼、凤尾鱼、浮游甲壳类等为食 , 天敌有鲨、鳐、蝠鲼等 。
鲣鱼

鲣鱼(拉丁学名:Katsuwonus pelamis , 别名:正鲣) , 鲈形目金枪鱼科鲣动物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 。 该类动物分布于温带到热带的广大区域 , 主要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
鲣鱼体纺锤形 , 横断面近圆形 , 吻短 , 前端尖;背鳍2个 , 第2背鳍与臀鳍均较小而低 , 后方各有7~8个小离鳍 , 尾鳍新月形;体背侧蓝黑色 , 腹部银白色 , 腹侧有4~6条明显黑色纵带 。 其为大洋性下层鱼类 , 游泳速度快 , 常集群于下层 , 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 。
马苏金枪鱼


马苏金枪鱼也称南方蓝鳍、南方黑鲔 , 它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上层水域中的鱼类 , 分布在大西洋 , 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温带与寒冷海洋 , 主要集中在30°S到50°S 之间 接近60° S的海域 , 属大洋性高度洄游鱼类 。 马苏金枪鱼鱼体一般160厘米长 , 最长可以达到245厘米 , 重量最高达260公斤 。 寿司店常用高品质的含脂肪的该种鱼作寿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