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
这位部长酷爱绘画 , 喜欢与画家交朋友 , 加上婺源的乡村很美 , 去写生的画家越来越多 。 后来旅游开始兴盛 , 婺源成了全国名气很响 , 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胜地 。 我时隔多年再去婺源时 , 婺源县城的楼房多了起来 , 宾馆也上档次了 。 当地的朋友说 , 婺源的旅游做得好 , 部长功不可没 。 他当时热衷于邀请画家来婺源 , 也许就是用心良苦地在宣传推广婺源的旅游资源 , 据说苏州周庄的旅游热就是画家陈逸飞画出来的 。
第二次去婺源时(2007年前后) , 我已经是硕士生导师了 , 部长也升了副书记 。 官升了 , 但对绘画的热爱一点没减 。 我一到 , 他就跟我商量希望收藏我这次在婺源写生的画 , 为此 , 我们每到一地 , 他都会赶来请大家吃饭 。 后来还把我请到家里吃野山羊肉 , 还一块一块地往我碗里夹 , 那肉真香!上一次去他家做客时 , 他还住在一个学校里 。 吃的什么菜记不得了 , 只记得陪同的是博物馆馆长和中学校长 。 第二次去就住别墅了 , 而这次陪同的人记不得了 , 就记得野山羊肉的香了 。 当然 , 肉也不是好吃的 , 丢下筷子后 , 自然是要拿起毛笔的 。 不过 , 画也不是好画的 , 一方上好的龙尾砚 , 还是要带走的 。
龙尾砚
那次写生 , 我一张画都没留下 。 给的收藏费 , 我拿出6千元在屯溪买了只竹雕笔筒 。 笔筒雕工精美 , 有13个人、13匹马 , 姿态各异、造型生动 。 店家说是老东西 , 后来知道并没那么老 , 但我觉得只要喜欢 , 年龄不是问题 。 而且总会老的 , 能陪我一起慢慢变老也挺好 。 第一次去婺源时 , 去过哪些地方?画了多少张画?带的是哪些学生?已记不得了 , 印象深的就只剩下小旅馆和渐江的那幅画了 。 第二次去婺源时 , 我写生是用毛笔直接在册页上画的 , 画了一整本 , 还在后面写了跋 , 后被收藏了 。 当时我也拍了照 , 是用数码相机拍的 , 但现在已无法找到 , 倒是同去的硕士生董金良帮我拍的人像照片 , 后来还经常用 。
竹雕笔筒
骛源留影
婺源附近有个玉山县 , 玉山的三清山 , 我也去过两次:一次是省美协组织的一次写生活动 , 还去了武夷山、龙虎山等地;另一次是我带了首届硕士研究生去的(2003年前后) , 那次山上一直下着大雨 , 能见度不到十米 。 在山上住了一夜还是不见雨停 , 既然上来了 , 不在山里转一转也不甘心 , 于是我们就冒着大雨在山上“游览” 。 本来想绕一圈的 , 但走了一段 , 雨太大 , 又不见其他人影 , 心里直发毛 。 后来我们开了个“三清山会议” , 大家一致认为前进有风险 , 收兵是上策 , 就立马原路返回了 。 那次上三清山基本上没看到山 , 就看到滂沱的山雨和脚下的山路了 。 好在是由上饶的一个部队接待的 , 没花冤枉钱 。 那个年代 , 部队是有接待费用的 , 我们去过的武夷山等地都是部队接待 。 后来我还带学生去过庐山 , 也是部队接待的 , 当然最后还是要给部队留张画的 。
庐山留影
学生董金良虽是宿迁人 , 但后来长期在临沂活动 , 并“嫁”给了临沂姑娘 。 他极力推荐我们到临沂的蒙山写生 。 蒙山有个叫大洼的地方 , 确实有画头 。 去写生的人也不少 , 还有写生基地 , 吃住很方便 。 记得那次(2006年)董金良写生 , 对着蒙山 , 画的是黄公望的富春山 。 他可能是第一次山水写生 , 还没摆脱临摹对他的影响 。 我跟他说写生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 要丢掉临摹的套路 。 董金良的悟性很高 , 第二张就大不一样了 。 (董金良不仅悟性好 , 而且造型能力强 , 综合素质高 , 后来12届美展能获提名奖 , 并非偶然) 。 好多人写生 , 貌似在不时地抬头观察 , 其实画得跟在家一样 , 也有人连头也懒得抬的 。 那次 , 准备报考我研究生的包勇前来“拜山头” , 带了不少作品 , 看得出他很勤奋、很有热情 , 基本功也很扎实 。 后来我又去过两次大洼 , 第二次去时(2009年) , 写生基地门口墙上 , 我的写生放大照赫然在目 。 那次印象深的是陈永贤写生时 , 被山上的山羊尿到了画上 。 当时正值秋天 , 尿的琥珀色 , 倒是很入秋天的色调 。 我觉得陈永贤在落款时应该把山羊也带上 , 因为山羊毕竟也为画增了色 。 第三次去(2012年)是我让朋友帮忙包了辆大巴去的 , 因为黄柔昌老师也带学生同行 , 队伍比前两次要壮观许多 。 去了三次 , 跟老板也很熟了 , 老板让我就当自己家一样 。 那次又有宿迁的时顺清、张明等几位“豪杰”提着两大桶白酒前来“投奔” , 搞得我像蒙山的“山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