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天文学家使用位于智利 Cerro Pachón 的 4.1 米 SOAR(南方天体物理研究)望远镜证实 , 2020 年通过 Pan-STARRS1 调查发现的一颗名为 2020 XL5 的小行星是地球特洛伊木马(地球同伴沿着相同的路径像地球一样绕太阳运行)并揭示它比已知的唯一其他地球特洛伊木马要大得多 。 在此图中 , 小行星显示在左下方的前景中 。 最左侧上方的两个亮点是地球(右)和月球(左) 。 太阳出现在右边 。
地球有了一个新伙伴 。 小行星 2020 XL5 是新发现的一公里宽的碳质太空岩石 , 已在地球的 L4 拉格朗日点(地球和太阳的引力平衡的地方)发现 , 创造了一个可以困住物体的稳定点 。 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新论文证实 , 2020 XL5 将在 L4 至少再停留 4000 年 , 在我们家乡星球的引力拖拽下默默地穿过太阳系 。
这只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第二个地球特洛伊木马——第一个是在 2010 年发现的——但其他行星有很多 。 木星在太阳系中已久负盛名 , 拥有数千个特洛伊木马 , 数量之多 , 以至于木星 L4 和 L5 点的小行星群与主小行星带本身的物体数量相媲美 。 一项名为 Lucy 的木星特洛伊木马研究任务于 10 月启动 , 将于 2027 年抵达木星的 L4 点 。 了解这些捕获的小行星是由什么构成的 , 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更清楚地了解早期太阳系 。
【小行星 2020 XL5:新发现的地球伴侣】
地球的拉格朗日点 , 物体(称为特洛伊木马)能够保持在稳定或半稳定的轨道上 。 新发现的 Earth Trojan 2020 XL5 在地球的 L4 点被发现 。
虽然它的宝藏令人印象深刻 , 但木星并没有垄断特洛伊小行星 。 海王星有 29 个已知的特洛伊木马 , 即使是地球大小五分之三的火星 , 其拉格朗日点也有十几个 。
那么地球为什么这么少呢?嗯 , 首先 , 可能还有更多 , 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 。 众所周知 , 地球特洛伊木马很难被发现 , 因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 , 我们必须几乎直视太阳才能找到它们 , 这使得它们在强光下几乎无法辨认 。 像 2020 XL5 这样的 c 型小行星往往具有低反照率 , 反射很少的光 , 这无济于事 。 这种组合使发现地球特洛伊木马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 。
那么 2020 XL5 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诀窍是仔细安排观察时间 。 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小段时间里 , 太阳被地平线挡住了 , 但天空中仍然可以看到拉格朗日点 。 这不是一个理想的观察情况 , 机会之窗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 但足以快速浏览一下 。
使用这种方法 , 天文学家在 2020 年 12 月使用位于夏威夷的Pan-STARRS1调查发现了该物体 。 当时 , 很明显 202 XL5 可能是地球特洛伊木马 , 但直到最近的这项研究确认 。 数据显示 , 这是一个“临时特洛伊木马” , 这意味着它不是从地球的 L4 点开始 , 而是被捕获 , 也不会永远停留在那里 , 最终被撞出再次自由漫游 。 不过 , 这在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发生 , 而且至少在接下来的四千年里 , 它仍将留在 L4 附近 。
寻找地球特洛伊木马的尝试不仅仅依赖于地球望远镜 。 太空探测器已经访问了地球的 L4 和 L5 点 , 以在原地寻找以前看不见的物体 。 例如 , 美国宇航局的OSIRIS-REx飞船在 L4 区域进行了调查 , 而隼鸟 2 号飞船在前往小行星 Ryugu 的途中访问了 L5 。 这两个任务都没有发现新的地球特洛伊木马 , 但它们帮助限制了可能存在的小行星的数量和大小 。
寻找更多地球特洛伊木马的工作仍在继续 。 正如该论文的主要作者 Toni Santana-Ros 解释的那样 , “小行星是我们太阳系早期的时间胶囊 , 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关于行星形成时代的知识 。 地球特洛伊木马特别有趣 , 因为它们可能是地球形成过程中的剩余物质 。 即使它们来自遥远的地方 , 它们在地球拉格朗日点的相对稳定的轨道仍然可以使它们成为航天器任务的理想目的地 。 ”
当被问及该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时 , Santana-Ros 回答说:“这一发现强烈鼓励我们继续寻找新的地球特洛伊木马 。 找到由地球形成过程中剩余的物质制成的地球特洛伊木马 , 对于解开早期太阳系的许多秘密非常有帮助 。 ”
推荐阅读
- 是UFO在保护地球?2013年一颗小行星袭击地球,在空中爆炸解体
- 龙宫寻宝…等等,为什么会有锡纸?
- 真实的太阳系超乎你想象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太阳或将进入“冰河时代”,科学家真的要用核弹引燃木星?
- 太阳系有三处“异常”被发现,科学家:可能和外星文明有关系
- ?关于多普勒摆动的介绍
-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