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海坨山因山前盆地潮湿空气被抬升,山顶气压气温均低,往往一夜北风吹过,大海坨已戴上银白色的“雪帽”,在延庆盆地范围内均可看到“海坨戴雪”的奇观,由此被誉为“塞外珠峰”。
明代在翰林院任职的金幼孜曾寻游于海坨山麓,在观赏了“海坨戴雪”之景观后称赞道:“诸山雪霁,千岩万壑耸列霄汉,琼瑶璀璨,光辉夺目,真奇观也!”
人们常把“海陀戴雪”誉为太平形胜,尤其在秋末冬初时节,海坨山多是北京地区最早见到“头场雪”的地方。一夜秋雨过后,海坨山顶尽显银装素裹之冬日景象,而山下则是五彩斑斓之秋色,不少人慕名前往,一览“海陀戴雪”之奇观,遂有诗曰:“已是惠风绿妫川,海坨青女仍翩翩,上浮白玉下浮翠,胜过东瀛富士山。”
文章插图
海坨山秋景大小翮山文脉流传在大海坨东麓有两座山峰,名为大翮(hé)山、小翮山。《魏土地记》称:“沮阳城(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山、小翮山。”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阳沟水“出(居庸)县东北,西南流径居庸县故城北,西径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去,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
这里记述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
相传,秦始皇统一后,欲将原来各国的文字统一成篆书。他听说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小南辛堡镇)人王次仲改变了篆书那弯曲难写的笔画,发明了横平竖直的隶书。这种写法简便而美观,秦始皇知道后,要召其入宫为官。但王次仲是个修道之人,不愿去咸阳(今陕西咸阳市)做官,三召而不至。秦始皇很是气愤,命令上谷郡太守用槛车送之。槛车上路后,走了两天两夜,行至今天延庆西部时,王次仲化作大鸟,飞出车外,向北翻飞而去。飞到此处时掉下两片羽毛,变作两座大山,即大翮山和小翮山。
人们敬仰王次仲的人品,更钦佩他所进行的书法改革,便在海坨山上修建了一座次仲庙,以示纪念,每到节令便去祭祀。据传明成祖朱棣北征时,途经大翮山,见山形似横立着的羽毛,无突出的尖峰,且从东向西延伸,便问随行的军师:“此山何称?”军师告知为大翮山,且建有次仲庙,成祖遂登山入庙凭吊。当看到次仲庙因多年失修而破败时,便令驻守于此的明军予以修葺。
海坨山以大翮山、小翮山景致最为壮观,金元以来便成为京畿名胜,文人墨客慕名寻访者络绎不绝,并吟诗作赋,给予赞美。
大翮山南麓有一座秋阳观,金正大元年(1224年)二月,长春真人丘处机曾来这里打醮(设坛念经做法)。他见山水明秀、松萝烟月、风景优美,便欣然题诗:“群山一带碧嵯峨,上有群仙日夜过。洞府深沈人不到,时闻岩壁洞仙歌。”
元初大臣、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曾到大翮山游览,当登临顶峰远眺时,顿觉视野开阔,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遂即兴赋诗:“路盘空翠上青天,下望皇州一点烟。云叶去堆人脚底,日华垂在马头前。露花烟草芬兰麝,百籁群鸣播管弦。可诮旧游王次仲,不来寻谒酒中仙。”文辞华丽优美,极富意境与浪漫色彩。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于秋日寻游大翮山,为山中秋色所倾倒,也赋诗曰:“鸟翮山头王次仲,鸿都门下蔡中郎。似分晋季鹅池墨,流作梁清练水香。柿叶过霜红满地,芭蕉含雨碧堆床。二南须为纵横写,老去风人有面墙。”(本版图片均由北晚新视觉提供)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户力平
流程编辑:u029
【 小海坨|“塞外珠峰”海坨山东瀛富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