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坨|“塞外珠峰”海坨山东瀛富士山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的延庆赛区,地处海坨山麓,高山滑雪、雪车、雪橇等比赛项目在这里举行。
海坨山位于延庆区西部,最高峰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延庆第一高峰。因山势险峻,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多出现“海坨戴雪”之景象,故有“塞外珠峰”之称。而每到雨季,骤雨如飞,故称“海坨飞雨”,为“延庆八景”之一。
小海坨|“塞外珠峰”海坨山东瀛富士山
文章插图
海陀塔 潘之望 摄五峰横亘拱卫京师据《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载:海坨山“坐落于张山营镇北部,与河北省赤城县交界,位于县城西北16.9公里,南邻延庆盆地,东、西、北均为连绵群山。”
海坨山属燕山山系,于燕山运动时期开始形成。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断裂、抬升,形成陡峭险峻的山峰。山体呈东西走向,横16.9公里,纵28.4公里。较高的山峰有5座。山岩多为花岗岩,形成年代距今一亿三千多万年。山中多“V”形峡谷,为河流下切和断裂抬升构成,山上泉流众多,汇流成溪。
在海坨山五座较高的山峰中,以大海坨、小海坨(也称二海坨)和三海坨最为知名。大海坨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延庆第一峰。小海坨在大海坨南侧,海拔2198米。三海坨在小海坨南侧,海拔1854米。三峰如屏风横亘于北京之西北,成为拱卫京师的天然屏障。
传说,远古时期,海坨山四周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坨山像被大海驮着一样,所以称“海驮山”。经过亿万年石长水落,形成连绵起伏的高山,故名“海坨山”。如今山崖之上仍有海浪冲击的痕迹,众多的泉流被人们传说为“海眼”。山上植被丰茂,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差异极大。
海坨山被河北赤城县人称为“海陀山”,据传是因为从赤城县一侧眺望海坨山,形似巨大的陀螺,故得名。
海坨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其“峰举四十里”。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隆庆志·山川》称:大海坨山“高耸万仞,层峦叠巘(yǎn),云生其巅,雨即随之,上有龙潭,名‘大海陀’。崖畔有巨石,刻‘大海陀峰古迹盛迹’八字见存。”由此看来,海坨山或因龙潭得名,或以石刻著称。
海坨山为京北名山,远在明清时期便有人慕名到访。明代怀来卫指挥佥(qiān)事范鉷(hóng)登临海坨山时,即兴赋《登大海坨峰》诗:“叠嶂层峦耸翠微,清风吹我上仙梯。鹏程九万扶摇近,世界三千指顾低。瀑落碧溪惊霹雳,气蒸丹石出云霓。太平形胜应歌咏,欲洗苍崖写颂题。”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在巡视城防时,也登上海坨山远观山色,遂赋诗《大海坨山》:“鞭霆驱海神功妙,千秋威灵雄绝徼(jiào)。何当一喷白龙泉,洗却天狼永不耀。”二人之吟咏,将海坨山的雄伟与壮观,赞美得淋漓尽致。
小海坨地处大海坨南侧,山势依然陡峭、地形复杂、山高林密、降水丰富,四季景色宜人。有诗赞曰:“千峰壁立林荫翳,鸟道羊肠近日边。履下如冰攀附上,汕头芳草碧连天。”三海坨上有石似棋盘,传说为赵匡胤与太白金星下棋的遗迹。
小海坨|“塞外珠峰”海坨山东瀛富士山
文章插图
“海坨戴雪”美景“海坨戴雪”成就美誉海坨山海拔高,山势险峻,截云断雾。每年7至9月,只要黑云压顶,随之即忽雷闪电,大雨倾盆,从远处望去,只见黑云乱卷,骤雨如飞,故称“海坨飞雨”(又名“吞奇吐秀”),为“延庆八景”之一。延庆县志称:其“若轻风屑雨,则湿霭轻岚,霏微迎目,恍在蓬莱烟雾中。”
如此奇观,引来众多文人墨客一览胜景,并留下许多赞美诗篇。
明代礼部尚书赵羾被贬隆庆(今延庆)时,游历四时之景,并赋诗数十首,而赞美“海陀飞雨”的诗作有多首,其中有:“群山相囿独争高,怒拥玄云上碧霄。奋击毒雷驱海苦,大施甘雨泻天瓢。岩前飞瀑飘银练,天外长虹卧锦桥。一勺乌龙潭上水,年年滂沛润枯焦。”言景喻情之中,表现了作者将济世安民的宏大夙愿寓情于海陀甘霖,赋予雄奇壮伟的海陀山“雨”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清代文人胡焘的《海坨飞雨》诗歌,于景于声,颇为生动:“海坨晴景正徘徊,骤雨如飞忽送雷。北度峰头山色变,西南树声水声催。霎时云泼诗谁就,片刻风飘鸟不猜。但看狂澜起满地,斜阳又照暮天开。”清康熙年怀来知县许隆远任职之时,多次在夏季登临海坨山,诗曰:“纷纷帽絮失嵚崟(qīn yín),大海坨峰何处寻。溅沫流珠如瀑布,还来世上作甘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