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小虎岛洲头大街东一巷5号 。 马镜开 摄
小虎岛洲头大街一巷4号、6号民居 。 马镜开 摄
大虎岛小虎岛来源有段古
关于虎门及大虎岛、小虎岛命名的来源 , 《南沙地名故事》一书中曾有记载 。
相传很久以前 , 广东沙角南面是南海龙王经常出没之地 。 有一天 , 南海龙王的小女儿亚娘独自跑到海滩上玩耍 。 她沿路西行 , 乐而忘返 , 一直走到莲花山下 。 谁知此山住着一只凶猛的老虎精 , 这只母老虎正有孕在身 , 四处寻捕食物 , 看到亚娘后猛扑上去 。 亚娘被吓得魂飞魄散 , 拔腿就跑 。 龙王被惊动了 , 马上带上鱼、虾二将冲出龙宫 。 此时亚娘生命危在旦夕 , 忙乱之中脱落了一只绣花鞋 , 这只鞋立时变成一个岛 , 挡住了老虎的去路 。 这个小岛 , 就是现在的亚娘鞋岛 。 亚娘得以脱身来到一个小港湾 , 这个小港湾因为亚娘在此得救而称作“太平港” 。
龙王此时赶到 , 鱼、虾二将同龙王一起与母老虎恶斗多时 , 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 母老虎终因怀胎体力不支 , 被龙王用一条船桨劈头打中 , 船桨立时断作两截 , 成为今天的上横档岛和下横档岛 。
龙王降伏老虎后 , 用铁链和金锁把老虎缚住困在江中 。 老虎因一场恶斗 , 加上身体受伤 , 未及怀孕千年便早产下一只小老虎 , 这大小二虎后来成了横卧江心的大虎岛和小虎岛 。 大虎雄风不减 , 抬起虎头兴风狂啸 , 震动前面的海面 , 人们误以为是狮吼 , 所以把虎门北面的海叫作狮子洋 。 小虎十分温顺懂事 , 乖乖地跟在母亲后面 。
大小虎岛横卧江心 , 恰似两名守门的卫士 。 明代称之为“虎头门” , 清代始称“虎门” , 成为如今隶属东莞的“虎门” 。
大虎岛:海上远观大虎山 方知进入广州城
在天清气朗时 , 从虎门大桥极目远眺 , 可以看到北边水中有一处暗红色、圆滚滚的山头 。 那便是大虎岛标志性的赤砂岩山 , 其北面是大虎山 , 南面是猪头山 。 据说 , 以前从海路进入广州 , 要看到大虎山才认为是到了广州城 。 大虎山附近的虎门水道也是珠江通往伶仃洋入海口中最大的一个 。
大虎岛山体形如伏虎 , 面积1.2平方公里 。 《南沙文史》记载 , 大虎山一年中吹西北风的时候很少 , 所以大虎山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和南部 。 在这里 , 山的岩石由比较疏松的红色砂砾岩组成 , 有深入山中的海蚀穴 。 由于大虎山周围均被珠水环绕 , 所以受破坏很少 , 这里的海蚀地貌几乎没有被破坏过的迹象 。
据悉 , 大虎山岛在1949年以后曾设立过麻风病院 , 外人难以登岛 。 目前 , 岛上无人居住 , 保存有大虎山炮台等历史遗迹 , 该岛入选2011年首批开发无人岛名录 。 由于岛上地形多样 , 又无码头道路 , 开发难度较大 。 此外 , 大虎岛周围水域是狮子洋咸淡水鱼类产卵的主要江段 , 其东西两侧各长4公里、水深10~15米及10~30米的咸淡水鱼类产卵藏栖之所被渔民称为“大虎凼”水域 。
小虎岛:海蚀遗迹最突出 沧海桑田见证者
南沙黄阁镇旧名凤凰阁 , 宋代简称凰阁 。 据《小榄麦氏族谱》记载 , 中原人麦氏五兄弟携家眷200余人迁居此地 , 并于咸淳九年(1273年)改凤凰阁为黄阁 , 隐喻相府台阁之意 。 另一王姓 , 先世籍太原 , 于宋时入粤 。 据专家考证 , 在黄阁乌洲岗东侧、小虎山南面的海蚀洞、海崖和海蚀平台 , 以及乌洲岗、蕉门的蚝壳带 , 足以证明南沙曾经是浅海湾区 。 在黄阁梅山出土的双肩石斧和陶片 , 均为新石器时代器物 , 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 。
《南沙文史》记载 , 海蚀地貌是黄阁镇一种特殊的地质资源 , 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 据悉 , 黄阁镇海蚀地貌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 , 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 由西北向东南依次是骝岗、二岗、三岗、乌洲山、小虎山、大虎山 。 其中 , 小虎山、大虎山和乌洲山的海蚀遗迹最为突出 。
据了解 , 小虎山海蚀地貌岩石包括了两种岩性:红色砂砾岩和红色砂岩 , 大大小小的海蚀穴密布于山脚 。 小虎山西端的岩石主要是红色砂岩 。 由于砂岩比较坚硬 , 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 , 但是这里有一处较大的海蚀平台 。 沿平台往南走50米左右 , 还能看到两处海蚀穴 。 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海蚀穴 , 穴宽10米 , 深5.8米 , 高4.1米 , 洞内最高可达4.2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