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的出处来源

出处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药物组成:熟地黄30g,鹿角胶9g,白芥子6g,肉桂、麻黄、生甘草各3g,炮姜炭2g 。
功效主治: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治阳虚寒凝所致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疫痛不热,舌淡苔白,脉沉细;外科常治一切阴证疮疡 。
方解:本方所治阴疽,属阴寒之证,由营血本虚,寒凝痰滞,痹
阻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成 。故本方重用熟地黄,以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助熟地黄以养血;炮姜、肉桂温中有通,以温通经脉,解散寒凝痰滞;麻黄开腠理以达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与温补药同用,则补而不腻,通而不散;生甘草有化毒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为温补营血不足,解散阴凝寒痰,使破阴回阳,消寒化痰 。
药理研究:抑制结核杆菌,扩张血管,强心,利尿 。生地具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各种阴证疮疡的方剂 。以疮疡局部漫肿平塌,钝痛,不寒不热,全身有寒象者为据 。如治乳癖、乳岩者,加土贝母15g;气虚不足者,加党参、黄芪;脱疽者,加当归、赤芍;流注者,加全蝎、蜈蚣、僵蚕;瘰疬、痰核者,加天南星、白附子、僵蚕;鹤膝风者,重用白芥子,加独活、防风 。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骨膜结核,慢性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肥大性改变,颌下腺炎症,肌肉深部脓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乳腺小叶增生等属阳虚寒凝者 。
现代制剂:已改制为阳和丸 。小蜜丸,每瓶30g,约100粒;水丸,每3g约100粒 。
用量用法:口服,每次3g,一日一次;汤剂,水煎,一日一剂,分3次温服 。
使用注意:疮疡红肿热痛,阴虚有热,或疽已破溃者,均不宜使用 。已溃之后,麻黄忌用 。
【阳和汤的出处来源】本方歌诀:阳和鹿胶地白芥,炮姜肉桂麻黄甘,阳虚寒凝致阴疽,各种阴证疮疡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