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院士”云端开讲,网友直呼“这才是我们想追的星”
采访人员莫鑫
小徐是北京一所高校地质学专业的大三学生 , 前不久的一天中午 , 他取回外卖 , 打开手机支架 , 准备边看短视频边吃午餐 。
不一会儿 , 他看到一位学科“大牛”的线上讲座 , 便饶有兴趣地点开 。 一边吃 , 一边看 , 50多分钟转瞬即逝……
最近 , 与小徐有类似经历的网友还有很多 。 大家发现 , 经常能在短视频平台看到《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的讲座 , 视频里侃侃而谈的全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91岁高龄的徐志磊院士 , 中国第一批战略武器研究专家;80岁的刘嘉麒院士 , 七上青藏高原 , 三入北极 , 两征南极 , 足迹遍布全球;中国科学院毛明院士 , 曾斩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领衔研制世界领先的99A主战坦克……
不少网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进去后 , 竟听得津津有味 , “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上院士的课”“真是出息了 , 院士讲的课竟然听懂了” 。 还有网友听完一场后依然陶醉其中 , 在评论区“催更”下一期 。
据统计 , 自去年10月29日第一期内容上线以来 , 《科创中国·院士开讲》6期节目总观看量已超3000万 。 这档节目在掀起一波科普热潮的同时 , 也让越来越多的网友秒变院士们的“知识粉” 。
院士们的故事又“燃”又“暖”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是我国著名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 , 他常常笑称自己是“80后” 。 演讲中 , 刘嘉麒特别强调 , 看似冷门的地质学 , 其实与航空航天工程等热门学科有密切联系 。
“以前有航天人不服气 , 说飞船上天难道也需要你们学地质的来指挥?我说 , 我们不管上天 , 但我们要管上天去干什么 , 比如往哪里落、落了以后要取什么样品、怎么取 , 这些都是我们的事 。 从月球带回来的样品 , 好多在我们这里分析 。 ”去年11月 , 刘嘉麒在一场“院士开讲”中开玩笑说 。
刘嘉麒曾十进长白山 , 七上青藏高原 , 三入北极 , 两征南极 , 造访和考察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他率先查明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让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
他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勉励广大年轻人: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 , 要珍惜时间 , 应该特别有作为 , 不要好多事等着以后再做 , 一等就来不及了 。
徐志磊院士从1963年就开始参与“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 , 有着辉煌的过往与荣誉 。 他坐在镜头前与广大网友畅谈“颠覆式创新” , 他理解创新就是要颠覆传统 , 这种“颠覆”不仅在于技术的更替 , 更在于“重视人的价值” 。
节目最后 , 他还惦记着年轻人的“熬夜”问题:保持热情的秘诀 , 就是日常生活要保证吃好睡好 , 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 , 也就没有很好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
“中国的两栖战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讲台上的毛明满是自豪 。
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衣着朴素 , 头发花白 。 去年10月26日 , 他站上“院士开讲”的讲台 , 面对广大网友 , 毛明讲起这件在他看来很“疯狂”的事情——让战车在水上“飞” 。
毛明提出创新思路——设计一种可变形的车体 , 成功破除发动输出限制的技术“瓶颈” , 完美解决两栖战车在水里速度不快的问题 。
毛明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 在兵器工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 他的“秘诀”之一 , 就是在极苦环境下依旧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 。
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 , 毛明多次不畏艰险深入极寒、极热地区对坦克进行实验 。 即便朔风如刀的东北试验场 , 零下40摄氏度的艰苦环境都没能阻挡他对科研的热情 。 在他的主持设计下 , 中国制造出了领先世界的第一台信息化坦克——99A坦克 。
当顶尖的科学家们打破“次元壁” , 用线上开讲的方式传播知识 , 与求知大众隔空攀谈时 , 他们的精神也在激励着新一代的年轻人 。
“互联网+科技创新知识传播”的“化学反应”
当前 , 中国正走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道路上 , 尽管重大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 但依然对科学创新尤其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创新“求贤若渴” 。 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 , 并激发他们对于科研创新的热情 。
此外 , 互联网上的知识传播良莠不齐、亦真亦假 , 导致一些伪科学经常会“钻空子” , 误导不少公众 。 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 中国科协的“科创平台”与抖音、西瓜视频和今日头条强强联手 , 开设“院士开讲”栏目 。 该栏目力求用“互联网+科技创新知识传播”的方式 , 使加强权威科学知识传播与扩散知识传播范围相结合 , 从而激起科学家群体与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一次绝妙的“化学反应” 。
做客栏目的 , 都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 他们分别站在坦克创新、高铁安全、地质学与登月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前沿 , 通过线上讲座的方式 , 分享顶尖科技知识和丰富人生阅历 。
【|“白发院士”云端开讲,网友直呼“这才是我们想追的星”】这些院士很多已经八九十岁 , 是各领域的权威 , 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线上进行知识分享 , 与网友亲切互动 。 他们苦心钻研的精神、勇攀科技高峰的毅力 , 亦感动着许多网友 。
“一期节目几百万人观看 , 是未曾预料的 。 短视频平台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新舞台、好舞台 。 ”刘嘉麒院士说道 。
在他看来 , 院士们从书斋、实验室、课堂中走出 , 面向镜头、面对大众进行知识科普 , 这种知识分享的形式对科学爱好者不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 在科学知识创新精神的传播上也具有巨大的扩散能力 。 而且 , 强大的传播效应配合与网友的交流互动 , 也让院士们和观看讲座视频的网友彼此拉近了距离 , 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情感上 。
网友:这才是我们想追的“星”
事实上 , 在短视频平台 , 除了院士们的科普讲座 , 科学家们的励志故事、科研精神相关的短视频 , 已经出了诸多爆款 。
仅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 , 与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近90亿 , 当神舟十三号载着全国人民热情成功飞天 , 抖音上相关视频的搜索量达10.4亿 , 与女航天员王亚平相关的话题阅读量超5亿 , 与航天人相关的科研故事也打动屏幕前的无数网友 。
2021年3月22日 , 彭湃烈士之子、我国核潜艇首任总师彭士禄逝世 , 新华每日电讯抖音账号播发其生前最后一次出镜勉励核工业后辈的短视频 , 很快成为爆款 。 短短21秒的内容 , 播放量超千万 , 获赞近百万 。
每当杰出科学家的故事通过短视频为人们所熟知时 , 评论区总会有网友打出“这才是我们想追的‘星’” 。 这句简单的评论 , 很容易获得网友们的广泛响应 , 仅此评论就可获赞数十万 。
通过短视频 , 人们发现科学家们并非高不可攀 , 他们也同常人一样热衷表达、热衷传递思想 。 只是在他们眼里 , 科学创新精神的传承与科研成果的突破 , 才是他们甘于奉献的毕生追求 。
如今 , 泛知识类短视频正在崛起 , 成为一种新潮流 。 据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介绍:“泛知识类短视频内容播放量已占据全平台视频播放量的20% , 人们看的每5个视频中就有1个是泛知识类的视频 。 同时 , 在抖音上进行的泛知识直播超过了100万场 。 科技创新类的内容正成为平台用户们最喜爱的内容之一 。 ”
在短视频平台 , 人们有机会听国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聊星辰大海 , 有机会听物理学资深教授用自己的童年轶事趣话 , 解读那些让人们摸不着头脑的物理学 , 也有机会通过直播随时了解美学、大气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看似冷门实则风趣的知识 。 而科学家们也多了一个分享知识、展示自我的渠道 。
正如一位网友在“院士开讲”节目评论区所说:“科学家们、院士们所输出的知识、宣扬的精神 , 会凑成普通人平日里的点滴成长 , 纵使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 但起码 , 当人们再回过头看这些深耕于科研领域 , 不断推动祖国向前发展的人们时 , 心底也会被那份勇于钻研的态度所打动 。 ”
推荐阅读
- |“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
- |深圳视觉“黑科技”助力冬奥会
- 罪魁祸首|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衰退“罪魁祸首”揭示
- 新京报|“冰墩墩”陆续到货 一周内将有3.5万只入京
- 媒体滚动|“织”就新材料 石墨烯温暖冬奥
- 最新消息|泰国首都曼谷英文正式更名 但“Bangkok”依旧可用
- 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佳力图等多股涨停
- 高级别|【机会挖掘】百度“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正式落地深圳
- 证件|微信上线新功能,网友:“真香”!
- 人物|马斯克57亿美元的“慈善秘密”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