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的出处来源

出处来源(《伤寒论》)
药物组成:泽泻15g,白术、茯苓、猪苓各9g,桂枝6g 。
功效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治外有风寒,内停水湿所致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人即吐,苔白,脉浮;水湿内停之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或泄泻及霍乱吐泻;痰饮之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
方解:方中重用泽泻为主药,利水渗湿;辅以茯苓、猪苓,淡渗利水蠲饮,白术益气健脾燥混,桂枝通阳化气,兼散风寒 。诸药合用,体现以健脾渗湿利水药为主,佐以温阳化气的配伍特点 。
药理研究: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促进利尿,调节失水后机体水盐平衡,防治急性与慢性乙醇中毒,改善肝脂肪代谢、抗脂肪肝形成,防止乙醇性肝损害 。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水湿内停之主要方剂 。以水肿,小便不利,烦渴欲饮,小腹胀满,头痛发热,苔白,脉浮为据 。若水肿兼有表证者,与越婢汤合用;水气壅盛者,加大腹皮、桑白皮、生姜皮,以加强利水渗湿;泄泻偏热者,去白术、桂枝,加木通、车前子、菌陈,以清热利湿 。用于急、慢性肾炎,心脏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肿,渗出性胸膜炎,尿潴留,急.性肠炎,肾积水,胃扩张之水气不化等属水湿内停者 。
现代制剂:散剂,每袋3g,每盒24袋;丸剂,每丸0.5g,每瓶250g;片剂,每片0.35g,每瓶100片 。
用量用法:口服,散剂,每次3-6g,一日2次;丸剂,每次6-9g,一日2-3次;片剂,每次3-5片,一日3次 。均用温开水送服;汤剂,水煎,一日一剂,半饿时分3次服,
使用注意:阴虚津少之小便不利,热证水肿;湿热小便不利,均不可
服用;药偏渗利,不宜久服;汤剂不宜煎煮过浓,以免减弱渗利之性 。
【五苓散的出处来源】本方歌诀:五苓散泽猪茯苓,白术桂枝共组成,水湿内停尿不利,水肿泄泻或痰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