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白芍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常用别名】芍药(《本经》),白芍药(《集注》) 。
【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i flora P all.的干燥根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省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须根,置沸水中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
【历史沿革】汉代有切制法(《伤寒》)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蜜水拌蒸法(《雷公》) 。唐代有熬令黄(《千金》),炙法(《外台》) 。宋外有到炒令黄(《圣惠方》),炒令赤色(《三因》),炒焦(《妇人》),焙制(《普本》),煮制(《总微》),酒炒法(《扁鹊》) 。元代有酒浸(《汤液》),酒制、烧灰存性(《丹溪》),米水浸炒法(《世医》) 。明代有童便炒(《普济方》),煨制(《奇效》),煅存性(《医学》),醋炒(《纲目》),姜汁浸(《仁术》),陈米炒(《宋氏》),姜炒(《粹言》),酒蒸法(《大法》) 。清代有炒黑、川椒拌炒(《本草述》),盐水炒(《良朋》),酒拌(《金鉴》),肉桂汤浸炒(《条辨》),土炒法(《时病》)等 。现行有炒黄、酒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炒焦、土制(《中国药典》1963年版),醋制(《规范》),麸制(《江苏》),酒麸制(《贵州》),煨制(《樟树》),制炭(《河南》),盐制法(《集成》)等 。
【炮制方法】净制洗净(《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切制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
炮制
1.炒制
炒黄取白芍片,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中国药典》1995年版) 。
炒焦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晾干即得(《中国药典》1963年版) 。
2.酒制
取白芍片,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每白芍片100kg,用黄酒10kg(《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取白芍片,置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喷洒黄酒,拌匀,稍闷,取出晾凉 。每白芍片100kg,用黄酒10~15kg(《宁夏》) 。
3.土制
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取出,筛去土,放凉即得 。每白芍片100kg,用伏龙肝细粉20kg(《中国药典》1963年版) 。
取白土炒热,将白芍片倒人,炒成微黄色时,出锅,筛去白土,摊开,晾凉 。每白芍片100kg,用白土20kg(《甘肃》) 。
4.醋制
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白芍片100kg,用米醋15kg(《规范》) 。
5.麸制
将锅烧热,撒入少量麸皮,待冒白烟时加入净白芍片,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 。每白芍片100kg,用蜜炙麸皮5~10kg(《江苏》) 。
用武火将锅烧热,撒入麸皮,侯发出浓烟时,取白芍片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出锅,筛去麸皮,摊开,晾凉 。每白芍片100kg,用麸皮10kg(《甘肃》),
6.酒麸制
取白芍片,均匀喷上酒,润--夜,晾干 。将锅放在大火上烧至微红,取蜜制麦麸洒人锅内,起浓烟时,将白芍片倒入,迅速炒至黄色,立即取出,筛去麦麸,摊开晾凉 。每白芍片100kg,用酒12.5kg,蜜制麦麸12.5kg(《贵州》) 。
取白芍片,加麦麸炒黄,筛去麦麸,趁热均匀喷入白酒,闷后晾干 。每白芍片100kg,用白酒12.5kg,麦麸适量(《集成》) 。
7.制炭
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河南》) 。
8.盐制
取白芍片,用微火炒至外皮显焦黑色,喷入盐水即可 。每白芍片100kg,用食盐3kg,水适量(《集成》) 。
9.煨制取净白芍,用温水浸约2~3小时,润过夜,用糠头(谷壳)拌炒,炒至白芍外表显紫褐色,内部显深黄色或黄褐色,取出,筛去糠头,放凉,切瓜子片,晒干 。亦有用黄草纸包裹生白芍,放水中浸湿,人木炭火灰中煨至纸干枯,取出晾干,除去灰屑,切片,晒干(《樟树》) 。
【成品性状】白芍:为近圆形或椭圆形薄片 。外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 。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平滑,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质坚脆 。气微,味微苦、酸 。炒白芍:表面黄色,偶有焦斑 。酒白芍:表面微黄色,微有酒气 。醋白
芍:表面浅棕黄色,微有醋气 。麸炒白芍:表面黄色或金黄色,具焦香气 。土炒白芍:表面土黄色,薄挂一层土粉,有土香气 。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
【功能与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酒白芍用于胁痛、腹痛、月经不调 。
【用法与用量】6~15g
【处方应付】处方写白芍付生白芍;其余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白芍生品长于养血敛阴,平抑肝阳 。酒炙后能降低酸寒之性,善于和中缓急 。多用于胁肋疼痛,腹痛,产后腹痛尤须酒炙 。炒白芍药性稍缓,以养血敛阴为主 。醋炙后,人肝收敛,可敛血、止血、疏肝解郁 。土炒后借土气入脾,增强柔肝和脾、止泻作用 。炒炭后增强收敛作用,以止血为主 。《纲目》有“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用,人女人血药以醋炒耳.”《得配》有“伐肝生用,补肝炒用,后重生用,血溢醋炒”的阐述 。
【化学成分】含芍药甙3.3%~5.7% 。另含芍药花甙、牡丹酚、少量氧化芍药甙、芍药内酯甙、苯甲酰芍药甙、芍药新甙、单萜芍药吉酮、1,2,3,4,6-黄棓酰单宁、棓单宁 。还含d-儿茶素、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鞣质、糖、淀粉、粘液质、β-谷甾醇、17种氨基酸以及锰、铁、铜、锌、镉、铅等金属元素 。
【现代研究】
1.化学研究
对白芍不同炮制品中芍药甙含量作了比较 。结果:白芍个含量为0.65%,生白芍为0.44%,麸炒白芍为0.36%,酒炒白芍为0.25%,醋炒白芍为0.23%,土炒白芍为0.14%,焦白芍为0.16%1 。从白芍6种炮制品中芍药甙的煎出量结果看,其顺序为:生品>麸炒品>醋炒品;炒黄品>炒焦品>酒炒品 。从上看出,白芍经炮制后,芍药甙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但也有人实验得出不同的结果:炒黄、酒制、醋制等炮制品中芍药甙含量均高于生品,炒黄品中含量最高,约为生品含量的3倍13 。从白芍7种不同加工炮制品的测定结果看出,各饮片的薄层色谱图谱基本一致,但芍药甙含量差别较大选用芍药甙、丹皮酚和苯甲酸为指标,比较了白芍不同炮制品组成的芍药甘草汤中白芍主成分的含量 。结果:各种芍药甘草汤中均不含丹皮酚;芍药甙含量除酒炒品的芍药甘草汤外,皆明显高于生白芍煎液;方中用白芍生品或清炒品、麸炒品芍药甙含量最高,三者间无显著差异;但麸炒白芍苯甲酸含量最低,故对脾胃虚弱患者似以麸炒品的芍药甘草汤更适宜
白芍各种炮制品不会降低芍甘汤中甘草次酸的煎出 。芍甘汤中用生白芍鞣质含量最低,用酒炒白芍鞣质含量最高,混合煎煮液中鞣质含量明显低于分煎液的合并值7 。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白芍生品及炮制品中苯甲酸的含量为:生品0.794%、清炒品0.793%、麸炒品0.750%、酒炒品0.768%、醋炒品0.780% 。也有实验证明,白芍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氨基酸含量顺序为:生白芍>土炒白芍>焦白芍>酒炒白芍>醋炒白芍>麸炒白芍9 。
2.工艺研究
以芍药甙含量为指标,对比研究水泡、闷润和气蒸三种软化白芍的方法,结果闷润法炮制的白芍显著优于其他二法,而含量与生品无显著性差异 。不同浸润方法对白芍中芍药甙含量的影响结果为:四种浸润方法制备的饮片中芍药甙含量差异很显著(p<0.01),二种改进法加压冷浸、减压冷浸和减压温浸较传统自然浸润法好,芍药甙含量高,其中以减压温浸效果最佳3 。针对药典切制白芍方法的缺点,先后改用硫黄熏白芍和蒸白芍,并对这三种炮制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以蒸白芍较为优越 。临床上应用白芍
均经过去皮和水煮处理,经研究去外皮后经水煮处理制得的白芍较直接刮去外皮不经水煮处理制得的白芍其芍药甙、苯甲酸含量低,丹皮酚含量几乎为零 。白芍加工方法以直接刮去外皮不经水煮为佳132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酒炙白芍的最佳炮制条件,结果以加酒量5%、温度90℃、加热10分钟为最佳炮制条件 。
3.药理研究
以鞣质含量和对小鼠抗炎作用为指标,探讨芍甘汤中鞣质含量与其抗炎作用的关系 。结果:芍甘汤中鞣质含量的高低与其抗炎作用强弱不成平行关系 。混合法煎煮的5种芍甘汤对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壳炎症、醋酸所致小鼠腹腔炎症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镇痛实验表明,在抗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炙甘草煎液均无镇痛作用,而5种芍甘汤均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以醋炒白芍的芍甘汤镇痛作用最为显著 。单味白芍炮制品的镇痛作用也较生品明显 。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酒白芍、醋白芍,密闭,贮于阴凉于燥处 。
【备注】不宜与藜芦同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