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干葛(《阎氏小儿方》),甘葛(《滇南》),粉葛(《草木便方》) 。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d.) Oh 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 iiBenth.的干燥根 。
【产地与产地加工】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浙江、四川等省;粉葛主产广西、广东等省区 。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瓣,干燥 。
【历史沿革】唐代有蒸制(《食疗》),绞取汁法(《外台》) 。宋代有到(《圣惠方》),去粗
皮(《局方》),切焙法(《洪氏》) 。元代有炒制法(《丹溪》) 。明代有干煮,微炒(《普济方》),炒黑法(《保元》) 。清代有煨熟法(《食物》)等 。现行有煨制(《规范》),炒制法(《江苏》) 。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洗净(《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切制
1.润切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中国药典》1995年版) 。
2.蒸切洗净后置笼内蒸软切长方片,干燥(《河南》) 。
炮制
1.煨制
麸煨取麦麸撒在热锅中,加热,侯冒烟时,加入葛根片,拌炒至葛根片呈焦黄色,取出,筛去焦麸,放凉 。每葛根片100kg,用麦麸30kg(《规范》) 。
纸煨将粉葛用湿纸包裹,埋入热火灰内,煨至纸呈黑色为度,去纸(《四川》) 。滑石粉煨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倒人净葛根片,文火微炒至表面呈黄色,取出,筛净滑石粉(《宁夏》) 。
米汤煨取葛根片用米汤拌浸,以吸润为度;连药和米汤一同人锅内炒干,至色转深黄褐色,即成煨葛根 。每葛根片100kg,用米汤37.5kg(《集成》) 。
2.炒制
取净葛根片或块,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稍带焦斑,取出,筛去灰屑(《江苏》) 。
【成品性状】粉葛:为不规则的厚片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者呈灰棕色 。切面黄白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富粉性 。体重,质硬 。无臭,味微甜 。野葛:外皮淡棕色 。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 。质韧,纤维性强 。煨葛根:形如葛根片 。表面黄色、深黄色或焦黄色,略具焦香气 。
【性味与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经 。
【功能与主治】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
【用法与用量】9~15g 。
【处方应付】处方写葛根、粉葛付生品;其余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葛根生用长于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 。多用于外感表证及消渴 。葛根煨后能增强止泻作用 。多用于脾虚泄泻 。《便读》有“治泻则煨熟用之,煨熟则散性全无”的阐述 。
【化学成分】含多种黄酮类成分,主要有大豆试、大豆甙元、葛根素 。还含β-谷甾醇、胡萝卜甙、6,7-二甲氧基香豆素、5-甲基海因、羽扇豆酮及三萜皂甙 。
【现代研究】
1.化学研究
采用HPLC法测定葛根炮制品中葛根素的含量 。结果:葛根素含量依次为醋炙品>炒黄品>麸煨品>米汤煨品>生品>炒炭品对葛根炮制前后的水浸物、醇浸物、总黄酮、葛根素及10种无机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为上述成分的含量发生了变化,水煎液中有效成分总黄酮、葛根素含量制品高于生品
2.工艺研究
以葛根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烘制麸葛根的烘制温度、烘制时间以及用麸量三个因素进行了考察 。实验得出最佳烘制工艺为:165℃烘制40分钟,用麸量为每10g葛根用麸4g 。将最佳方案的炮制品同生品、麸煨品进行比较,烘法可以有效地代替传统煨法 。
【葛根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