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百万网红”月收入仅数千元?网络主播行业固化玩家们何去何从

网络主播“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根本原因是什么受到一些头部主播超高收入的吸引 , “网红”成为时下年轻人最为艳羡的职业之一 。那么你知道 , 大多数百万粉丝的网红薪水究竟几何?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徐宇
责编:黄向东
在抖音坐拥两百万粉丝的游戏网红阿伟(化名)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在如今这个“遍地网红”的时代 , 绝大多数网红在与快手、抖音等平台 , 以及MCN机构的“角力”中实际占不到什么便宜 , 充当着产业链“末位角色” 。
“很多百万(粉丝)网红月收入可能就大几千元 , 同时还要长期忍受超越996的工作强度 。”阿伟无奈地说道 。
然而 , 这些“网红”不少人每月最少要接三单广告、每单广告单价“最低2万起步” 。
阿伟表示 , 即使是自己最火的时期 , 单月给公司创造了15万元的营收 , 但真正到手的也只有1万多元 , 和薇娅们动辄数亿元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 。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向采访人员透露 ,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最根本原因 , 是网红行业的“供需不平衡” 。
收益层层克扣 , 解约面临天价违约金
作为2021届毕业生阿伟 , 进入“网红圈子”之前从事的是剪辑师职业 。因“网感不错” , 被一家小型MCN机构邀请成为一名抖音游戏主播 。
所谓MCN机构 , 业内人士给出的普遍定义是“培养网络红人 , 并通过商业变现以获取盈利的机构” 。MCN的优势是:一方面帮助内容生产者专注于内容创作 , 另一方面对接平台、粉丝 , 进行包装、强化推广以及推动变现 。
但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差异很大 。
据阿伟透露 , 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不到10人的小型MCN机构 , 很难对旗下网红“创作内容”提供什么有效帮助 。
以阿伟为例 , 入行时MCN机构给他对接了一名“师傅”阿斌(化名) , 阿斌有着5年抖音游戏主播从业经验 , 拥有近500万粉丝 。
“初期阿斌给我的号导流 , 短短3个月就积攒了数百万粉丝 , 但除此之外 , 机构给自己的帮助就不大了 。”阿伟表示 。
据他介绍 , 后期包括文案配音找素材在内的一系列工作都是自己独立完成 , 甚至视频里需要的道具都得自掏腰包 , 公司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
不过 , 部分规模更大的优质MCN机构是真正能够为旗下“网红”创造更多营收的 。
比如一家大型MCN机构奇迹山和旗下千万级网红“贫穷料理”一起在线下开了家餐饮店 , 将线上流量引流至线下 , 开辟了全新的营收增长曲线 。
“然而市面上80%的MCN都是在吸UP主的血 , 德古拉吸血鬼” , UP主“酒痴东梦”在视频中如此形容MCN机构的存在 。
阿伟表示 , 在MCN机构不能给自己提供太多帮助的前提下 , 竟然还要拿掉收益的80% , 让他觉得特别不公平 。
另外一个让阿伟不能理解的点在于 , 给商务的返点还需要从自己的收益中抽取 。比如给拼多多商务返点是2000元 , 这2000元需要从阿伟的收益中提取 。
种种克扣之下 , 一个月15万元的商务订单 , 最终落实到“网红”个人手中收益就只剩万元出头 。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
有着20年从业经历的李帅(化名)对采访人员表示 , 机构一般给网红承诺底薪后 , 会按照机构拿大头的二八或者三七 , 与其分成 , 是“业内潜规则” 。
马森(化名)和阿伟有着类似经历 , 手握300万粉丝却需长期忍受MCN机构的“压榨” , 他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解约然后单飞出来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当时签了5年期的合同 , 如果违约我需要赔付机构200万元 。”马森表示 。
李帅介绍 , 一些所谓的MCN公司 , 营收来源是大家想象不到的 , 他们批量招收涉世不深却有着网红梦的年轻人试播 , 签署完一份3-5年的合同后 , 却发现当时说好的扶持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 变相逼迫网红解约 , 赚取解约费 。
以“网红”、“违约金”作为关键字搜索后 , 会发现近年来类似案件比比皆是 。
视点·观察|“百万网红”月收入仅数千元?网络主播行业固化玩家们何去何从
文章图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B站UP主林晨 , 在疫情初期武汉刚“封城”的时候 , 他的一段视频全网播放量达到八百多万 , 几乎是最早关注“封城”情况的主播 。
就在林晨一系列视频火了之后 , 他与一家MCN机构签订了一份独家商务协议 。但据林晨本人所述 , 这是一份极不平等的协议 , 没有底薪、不交社保 , 不允许和其他公司签约或合作 , 协议对他而言“只有义务 , 没有权利” , 他如果违约要缴纳300万的违约金 。
供需极度不平衡 , 导致行业“污名化”
当“小网红”们陷入苦于被MCN机构压榨而投诉无门且解约难时 , 硬币的另一面 , 越来越多的“大网红”正在抛弃MCN机构 。
于2021年10月4日在抖音发布第一条视频 , 短短两个月粉丝数即达到1662万人、平均每天涨粉近40万的“张同学”曾当众表示 , 自己没有任何团队支持 , 拍摄剪辑全靠自己 。
他表示有机构愿意每年出500万元买断他的账号运营权 , 但被他拒绝了 。
“这些大网红们 , 一不缺资源、二不缺粉丝流量 , 他们为什么还要MCN机构进来分一杯羹呢?” 李帅对采访人员说道 。
不仅新生代超人气网红在逐渐抛弃MCN机构 , 那些机构们一手培养起来的头部主播 , 由于利益纠葛 , 也在和MCN们划清界限 , 利益分配仍旧是其中最为本质的问题 。
“网红天花板”李子柒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
【视点·观察|“百万网红”月收入仅数千元?网络主播行业固化玩家们何去何从】2021年10月末 ,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 , 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四川子柒”)与刘同明、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微念”)新增立案信息 , 四川子柒为一审原告 。这也意味着 , 李子柒正式将所属 MCN 机构微念告上法庭 。
在此之前 , 2021年10月14日 , 有媒体发表了一篇 “ 微念投资方人士:李子柒确与其经纪公司有矛盾 ” 的报道 。
报道称 , 李子柒跟微念在利益分配上产生了分歧 。
李帅指出:“一些能力较强 , 且有粉丝基础的部分大网红 , 事业开始时可能因为求稳等因素 , 比如需要有人给他发工资 , 或者有人帮他打理一些事情等等 , 签约了MCN机构 。待到羽翼丰满之时 , 这些头部网红认为自己对公司的贡献在逐渐加大 , 他们认为 , 我一个人一年能卖10个亿销量 , 为何还要和你玩 , 所以胃口也变得更大 , 要股权、要涨薪 。”
谈得拢 , 机构让步 , 网红入股成为公司联合创始人 , 掌握更大的话语权;谈不拢 , 只好如同微念和李子柒一样 , 因利益纠纷闹得两败俱伤 。
“这种供需不平衡 , 是目前网红、MCN机构被污名化最为本质的原因 。”李帅对采访人员说道 。
他还介绍 , 能挣到钱、拉到客户的大IP , 很多已经在和MCN公司划清界线;而那些挣不到钱 , 缺乏经验又想要一步登天的“小网红” , 才会选择接受MCN机构的孵化 。
但大型且正规的MCN机构并不会和一些完全没有经验、只凭借一身热血就想跻身网红行业的“小白”签约 , 因为从投入产出比角度考虑 , 这是一门非常不划算的生意 。
所以只有小型MCN机构才会和很多有着“网红梦”的应届毕业生签约 , 他们中的很多人再通过灰色手段盈利 。
这是业内屡屡传出“小网红被MCN机构克扣工资、网红被压榨、天价违约金”的最根本原因 。
受访业内人士向采访人员透露 , 这道题的其中一个解法是 , 部分MCN机构选择和一些二三线或者过气明星签约 , 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 , 但不懂互联网玩法 , 正好可以和MCN机构形成互补 。
比如前冬奥会冠军王濛在一次采访中透露 , 自己卸任国家队教练之后做了一个体育MCN , 只面向运动员招募 , 如果是有一定名气的运动员就会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商业价值 , 如果是一些没能获得知名度的运动员 , 会招过来做一些幕后的摄像、中控等工作 , 解决他们退役之后面临的再就业问题 。
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网红
当然 , 身背行业“污名化”的MCN机构本身也有自己的苦衷 。
一家小型MCN机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在如今这个网红竞争越发“内卷”的时代 , 如果不和网红签署长约 , 一旦网红们选择离职 , 那在网红身上前期投入的资金和精力谁来买单?
根据智研资讯数据 , 2015年 , 国内约有160家MCN机构 , 而2020年已经达到28000家 , 增长了100多倍;MCN市场规模也从2015年的8亿元左右 , 增长到2020年的245亿元 。不过 , 行业玩家数量暴增的同时 , 大批的机构开始倒闭 , 他们停留在舞台上的时间越来越短 。
“不趁机在短时间内捞捞金 , 我们自己怎么活?”上述负责人笑称 。
更何况 , 2018年底 , 抖音还推出了“星图功能” , 代替了部分MCN机构的功能 , 挤压后者的生存空间 。
广告主通过星图可以直接挑选满意的网红达人下单 , 钱直接付给星图 , 达人接到需求后出脚本、订档期、执行拍摄需求后 , 从星图直接提款即可 , 让MCN“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
网红达人的生存周期越来越短 , 也是MCN机构们将他们“越抓越紧、抓紧压榨”的原因之一 。
阿华(化名)作为最早期的MCN从业者 , 曾孵化出凤姐、芙蓉姐姐等知名大IP 。
她对采访人员表示 , 花无百日红 , 任何网红都存在相应的生命周期 , 而十几年前的网红比如今流星式的网红“更具有生命力” 。
举个例子 , 不少人还对凤姐、芙蓉姐姐等十几年前的网红印象深刻 , 能脱口而出他们的名字 。
“但如今风靡一时的网红 , 可能过两三个月你就忘记别人姓甚名谁了 。”阿华说道 。
她分析这其中可能有两大原因:
其一 , 平台数量和网红数量激增 。
PC时代大家选择余地较小 , 网红集中在猫扑和天涯 , 大家关注度聚焦 , 不会轻易“移情别恋” 。
此外 , 十多年前的网红 , 可能是倾全公司力量甚至全网打造的精品网红 。
“我们当时真的是在全身心做内容 , 但现在完全就是资本打法 , 比如1条短视频不够 , 那么投入2条、3条 , 甚至100条短视频总会火吧 。所以简单粗暴的打法导致打造网红的门槛并不高 , 导致目前网红层出不穷 。” 阿华解释道 。
监管出手规范行业
行业短时间内膨胀太快 , 平台的相应政策没有及时出台 , 同样导致网红行业屡屡传出丑闻 。
卢杉(化名)是一名有着近15年从业经历的网络“老炮” , 他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因为行业容量短时间内急速增长 , 市场监管部门聘请了一些懂得其中门道、知道水有多深的专家 , 制定一些标准和政策 , 去规范网红、MCN、直播电商行业 。
2020年6月5日 , 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等八部门 , 开展为期半年、针对于网络直播行业的专项整治行动 , 主要涉及直播内容低俗、诱导打赏等不良行为 。
监管出台相应措施后 , 平台还需加强自身的审核能力 , 来规避MCN机构的自身风险 。
卢杉向采访人员透露 , 自己所负责的MCN机构 , 在2017年-2018年这段时间内在某大型平台注册时 , 彼时平台还会专门派人 , 从北京飞往上海 , 考查拍摄场地、场景、设备是否专业 , 之后还给MCN定级 , 一月必须生产多少内容 , 达到一定的点赞量和播放量 。
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等级 , 可能会被平台降级 , 下降权重 , 甚至踢出MCN通道 。
“但在MCN数量急速扩张的情况下 , 平台根本没有精力去给MCN机构考核 。例如某大型平台旗下超万人的审核团队 , 他们只能分辨终端内容有没有涉及色情、暴力等违规环节 , 但是对MCN机构本身是否合法、合规 , 相应牌照是否齐全 , 是没有精力考核的 。” 卢杉表示 。
2021年10月22日 , 李子柒在央视《鲁健访谈》节目中发声:“不希望青少年以后都想当网红 。”
以李帅、卢杉为首的一批行业“老炮” , 同样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这个行业已经固化了 , 大主播很难再出现了 。”
那么 , 已然身处其中的玩家 , 又将在时代浪潮下何去何从呢?或许 , 被薇娅等头部主播异于常人的高薪而吸引入行的年轻人 , 真的应该全面审视这个行业再做决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