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这小城靠“摆拍天堂”火出国外,我却更爱真实的它( 二 )


△《舌尖上的中国》镜头下迷人的霞浦 。 / 视频截图
而这些需要角度、时机甚至后期 , 才能鉴赏到的光影大片之外 , 背山面海的霞浦 , 仍保存有最原始的自然之美 。
“县境西南有霞浦江 , 东流入海 。 又有霞浦山 , 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 , 日出照映 , 江水如霞彩 。 ”霞浦一名的由来 , 已经把风景能打的底气写在了脸上 。
这里有融万亩草场、湖泊、海岛于一身 , 被称为“海上武功山”的大嵛山岛 , 也有北望浙江雁荡、西眺福建武夷 , 和前两者并称为闽越三大名山的“海上仙都”太姥山 。
△大嵛山岛 , 大海中的草场 。 / 图虫
东海之滨被地壳运动折断的黄岗岩山体 , 任由海风剥蚀、水流冲刷 。 鬼斧神工的自然雕刻 , 生出了形态各异、任性排列的奇石 。 它们堆叠成了险要的峰林 , 藏纳着清幽的洞穴 。
配合着升腾的云海 , 霞浦 , 成了海上仙都闽东分都 。
而在太姥山西南麓 , 从山中流出的清泉成了环绕杨家溪的清冽溪水 。 每当秋意渐浓时 , 溪水两岸的枫林尽染 , 宛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连片绯云 。 曲径通幽的溪流引来竹排 , 古朴的村落也就有了武夷山的温润气质 。
△美丽的霞浦 。
北宋诗人谢邦彦曾为家乡著诗“十里湾环一浦烟 , 山奇水秀两鲜妍 。 ”行走于图册之中的霞浦 , 自古就是看山看水两相宜 。
02
水产自由的海带之乡
坐落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交界点 ,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霞浦 , 有着长达486公里的海岸线和近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 。
在霞浦 , 不仅能有幸目睹“最美滩涂”的风采 , 还能吃到全国一绝的海带和紫菜 。
七百多亩的滩涂上 , 插满了单根重达两百斤的毛竹竿 。 交织成网的竹竿阵 , 便是霞浦把海带和紫菜之乡统统收入囊中的底气 。
△夕阳下的滩涂 。 / 图虫
霞浦种植紫菜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至元代 。 如今海域面积仅占福建总海域面积不到四分之一的霞浦 , 坐拥远离城市污染的天然水质 , 成了全国最大的紫菜种植基地 , 供应的紫菜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 。
潮水的频繁涨退 , 使得海洋藻类既能获取海水中的营养物质 , 又能充分暴露在阳光下 , 合成营养 。 于是 , 占据天时地利的霞浦 , 不仅是紫菜生长的乐土 , 也同样孕育了肉厚多汁的海带 。
△霞浦是全国最大的紫菜种植基地 。 / 视频截图
每年五六月左右 , 是霞浦人采收海带的季节 。 种植海带是看天吃饭的活 , 成熟的海带出水后必须即刻晾晒 , 遇上阴雨天或是泡在海里太久 , 都会烂掉 。 所以每逢晴天 , 从海中打捞上来的黑色飘带如雨后春笋一般 , 占领了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
田间地头 , 路边的空地 , 空闲的滩涂 , 甚至于隆起的山丘也没有被放过 。 一条条钢索从山顶一路延伸至山脚 , 每条钢索上都挂满了等待脱水的海带 。
海带的收获期 , 几乎是霞浦村民们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 , 在第一缕晨光撒下的凌晨四点 , 村民们就开始张罗着晾晒海带;等到下午六点夕阳散尽 , 大家又忙活着从海水中捞出新鲜的海带 。
△辛勤劳作的霞浦村民们 。 / 视频截图
霞浦将“靠海吃海”的实力发挥得相当彻底 , 除了种植海带和紫菜 , 当地渔民还会出海采摘藤壶 。
藤壶是一种以浮游生物为食的节肢动物 , 常聚集在有海浪冲刷的礁石上 。 为了获取个头最大肉质肥厚的藤壶 , 渔民们会赶往距离陆地几十海里的岛礁上 , 抓住退潮之后、涨潮之前的短短两三个小时进行采摘 。
△采摘藤壶 。
向海求生 , 异常艰苦 。 但海洋也以美味和欢乐回馈着勤劳勇敢的霞浦渔民 。
闲来无事的休渔期 , 霞浦人会集合全村的力量举行龙舟赛 。 水质澄澈的大海和种类繁多的海鱼 , 也吸引着各地的海钓爱好者来这里感受一人一竿拆盲盒的快乐 。
霞浦 , 从来不会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失望而归 。 面对来自海洋的惊喜馈赠 , 当地还流行用墨印鱼拓的方式 , 制成鳞片清晰的水墨画 , 为海钓者记忆那些体型巨大或是品种稀有的渔获 。
千万别问霞浦人海里藏着多少秘密 , 因为再资深的渔民都不一定能数得清 , 只知道在流传的民谚中 ,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海产上桌:正月虾蛄 , 二月沙蛤……章鱼、海鲎、牡蛎、青蟹、鲍鱼会按照时令悉数登场 。
△福建宁德霞浦 , 几筐收获的海蛎 。 /图虫
每到夜幕降临 , 霞浦太康路的美食大排档就成了海洋生物的博物馆 。 码放在冷柜中的七百多种海鲜 , 吃上半年都不会重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