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众旅游点亮假日经济( 二 )


此外,假日经济对推动农业农村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20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花费中,农村居民出游人数占比和花费占比均呈稳步增长态势,较2019年分别增长了2.7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为提升假日旅游市场发展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国家持续提升行业监管、市场监测、应急处理、舆情应对等旅游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假日办、部际联席会议、部际协调机制,都是假日旅游工作的行政创新。从《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调查制度(试行)》、由18个部门组成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到《“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调查制度》《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政府保障假日经济的机制不断完善,成就日渐明显。同时,政府治理假日旅游的科技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省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监测疫情常态下的春节40天景区接待和预约人数,预报地级以上和重点热点县级旅游城市热度,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对节假日城市旅游客流调控和智能疏导技术研发。
需求变迁引出治理新课题
产业发展尚未满足群众期待。
“吃有肉,住有楼,还有闲钱去旅游”,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以后,城乡居民对文化需求和旅游消费开始从“有没有”“缺不缺”转向“好不好”“精不精”,个性化、散客化、高品质越发成为明显的消费趋势。疫情暴发两年来,空间的收缩并不能阻挡人们的文化参与和旅游消费热情,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明显提升。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专项调查显示,2021年国庆节假期,城乡居民平均出游半径141.3公里,同比减少33.66%,目的地游憩半径13.1公里,同比减少7.7%。
然而,假期集中出游,带来道路和景区的拥堵,交通、住宿和餐饮价格的上升,产品和服务项目标准化则会带来体验或产品质感下降。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旅游价格监测显示,2022年元旦期间旅游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8.9%,2021年国庆节期间旅游价格指数比劳动节上涨44.6%,比当年暑假上涨43.7%,直接影响人们假日出游意愿和本地消费体验,并带来游客满意度下降。消费需求的变迁正在倒逼假日经济结构的完善,并提供现实的转型动力。
新业态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生活阅历增加和旅行经验丰富,节假日期间人们对文化和旅游产品及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更加理性,假日经济模式对宏观经济影响开始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2000年至2019年间国庆节和春节两个假期的旅游总消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螺旋上升达到顶点后开始下滑,2016年达到最高点为9.62%,此后逐年下降至3%左右,假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弱化。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中远程观光、休闲、度假等弹性需求为主,以当代文化、艺术创作和科技应用为支撑的文化和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不足。
治理体系和能力不足。
疫情对假日经济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文化演出场所需要执行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降低旅游可能导致的疫情扩散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权利。
文化和旅游企业因疫情资金短缺,导致建设运营、更新改造受阻,景区摆渡车、观光巴士、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下降。2021年国庆节假期,36%的游客认为预约、检查、排队等耗费时间太长,27.5%的游客认为人员密集影响体验,游客住不进酒店、景区运力不足、客流疏解困难等问题亟待根治。
在新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假日期间时间、空间和产品供给不均衡,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消费、诱导消费等影响游客满意度提升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治理。还要针对研学、冰雪、避暑、康养等新业态进行综合治理,新消费、新要求的扩容和升级带来破坏生态环境、人身安全等问题,应密切关注开放式空间在安全生产、信息服务、设备维护、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完善和监管。
稳步扩大假日经济市场空间
扩大假日旅游供给增量。《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显示,工作时间过长、休闲时间不足仍将成为影响国民休闲需求进一步释放的关键因素。从2021年国庆节假日数据来看,游客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和出游距离正在收缩,假日休闲属性更加明显。可通过有序增加居民休闲时长,辅以国有景区价格下调政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稳步扩大假日经济的消费基础和市场空间。结合长征、长城、黄河、大运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融合,持续增加节假日旅游休闲的实体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