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危机:我国用12年拯救东北虎,现仅50只,繁殖才是关键?( 二 )



第三 , 非法猎杀和猎套威胁仍在 。 虎骨和虎皮曾多次在国际非法动物贸易中被牵涉 , 例如在2003年 , 我国拉萨海关查获了从印度入境的一起非法贸易案 , 被截获的虎皮竟多达31张 , 豹皮579张 。 尽管我国在1993年就禁止了虎骨等非法贸易 , 但这类案件还是时有发生 。

各地的黑色市场直接牵动着野生老虎的命运 , 猎套、老虎夹等陷阱已成为一大隐患 。 据调查 , 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约分布着1230万个猎套和陷阱;而在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中 , 猎套的数量在2~3年内增加了一倍 , 老虎、大象、犀牛的生存受到潜在威胁 。
聚焦中国野生虎我国老虎的种类排在世界第一位 , 曾生活着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的分支)、孟加拉虎、印支虎以及新疆虎(里海虎的分支)五大亚种 , 其中新疆虎已经在1916年灭绝 , 其余四个亚种也不容乐观 。

我国老虎的保护形势有多严峻?
我国重点保护的老虎有两种 , 即华南虎和东北虎——至于另外两种 , 我们甚至连保护的机会都没有 。
1 , 孟加拉虎 。 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 , 在我国则极为罕见 。 2019年国内的调查估计 , 分布在西藏墨脱的野生孟加拉虎约有1~3只 , 而且还是非定居个体 , 只在10月至次年3月(旱季)出现在背崩乡、墨脱镇雅鲁藏布江南岸区等地 。
2 , 印支虎 。 印支虎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缅甸等国 , 国内最后一次发现印支虎是在2007年 , 北师大的冯利民博士在西双版纳记录到了这一罕见场面 。 此后14年里 , 国内再未发现印支虎的踪迹 。

冯利民博士记录到的罕见印支虎影像
3 , 华南虎 。 华南湖是我国的原生虎 , 也是全球公认的最濒危的老虎 。 50年代我国约有4000多只华南虎 , 分布范围极广 , 东西跨度2000公里 , 南北纵深1500公里 , 在华南、华东以及西南地区均常见 。
60~80年代 , 狩猎华南虎在国内掀起热潮 , 野生虎开始急剧减少 , 90年代仅剩20~30只 。 2000年以后 , 野生华南虎在野外绝迹 , 至今未见一只活体 。 近年来 , 不时有村民声称听到了“虎啸”、发现了“虎迹” , 但这些证据都缺乏信服力 , 除非有确凿的照片、视频等证据传出 。

国内野生虎分布变化/图源可视化星球
当然 , 各地动物园中还有不少人工饲养的华南虎 , 全是最初6只野生华南虎的繁殖后代 , 生存能力有退化迹象 。 截止到2017年 , 人工饲养的华南虎增加到了165只 , 但如果没有野生虎改善基因 , 最终难免还是会陷入困局 。

华南虎幼崽
4 , 东北虎 。 东北虎在过去的12年里种群增长明显 , 国家公园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 2016年 , 我国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划定了一片超过1.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即长白山老爷岭的南部山区) , 专门用来保护东北虎、东北豹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使命重大” , 园内的资源配置也契合了虎豹的生存需求:

  • 园内地形地貌复杂 , 有盆地、丘陵、平原、溪流等 , 森林覆盖率高达92.94% , 灌木植被丰富 , 便于东北虎在捕猎时隐藏或追踪猎物 。
  • 食物资源丰富 , 生态系统完善 , 既有麝、马鹿、梅花鹿等草食动物 , 也有东北豹、猞猁等食肉动物 。 园内还配备了虎豹监测系统 , 可用于野外观测 , 在遭遇极端暴雪等天气时也便于提供必要的投饲保护 。
截至2022年2月 , 园内新生的东北虎幼崽有10只 , 种群数量已超过50只;新增的东北豹幼崽有7只 , 种群数量已达到60只以上 。
东北虎的困境:繁殖才是关键对野生东北虎而言 , 最困难的不是捕获猎物 , 而是寻找配偶、繁殖交配 。
据维基百科记载 , 全球的老虎在一年四季都存在交配现象 , 具体到东北虎 , 交配期则主要为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 。 一头雌虎平均每窝可产2~3只幼崽 , 但在出生后的前两年 , 幼虎的死亡率高达50% 。

除了繁殖率低之外 , 幼虎的发育周期也很长 。 平均来看 , 一只雌虎需要3~4年才能发育成熟 , 雄虎则需要4~5年 。 入境我国的“完达山1号”就是一只未成年雄虎 , 年龄约2~3岁 , 体重200多公斤 , 还需要2年左右才能发育成年 。

届时 , 新的困境就会随之而来:如何在发情期内找到一头能配对的适龄母虎?
研究显示 , 我国东北虎的栖息地呈碎片化分布 , 面临着“孤岛困境” , 生态长廊没有完全打通 。 在保护区内 , 偶尔有耕地、公路、牧场穿插其中 , 这导致野生东北虎被隔离在分散的环境中 , 难以实现基因交流 。 在极端情况下 , 一个分布区内只生活着一只老虎 , 根本无法繁衍后代 。

推荐阅读